电力技术

当前位置:变压器 > 电力技术 >

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最后吕后杀韩信是否抗旨了,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24-02-04 11:19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点击: 标签: 汉朝 张良 韩信 汉高祖 写下 赦书

  

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最后吕后杀韩信是否抗旨了,你怎么看?

  

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最后吕后杀韩信是否抗旨了,你怎么看?

  

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最后吕后杀韩信是否抗旨了,你怎么看?

  《西汉演义》记载:“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

  当年韩信帮助刘邦鞍前马后,荡平天下,在与项羽对战的时候,项羽不敌,韩信一路追赶,未曾想,韩信追到荥阳时就按兵不动,下令所有部队士兵原地待命,这可把刘邦急坏了,刘邦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候张良和萧何跟刘邦说“韩信这是故意而为,意思是想让主公封赏呢!”

  刘邦一听,虽不高兴,但是韩信确实身经百战,战功赫赫,如今关键时期,先答应了韩信再说吧,于是封韩信为“三齐王”,所谓“三齐王”就是指“与地王齐,与天王齐,与君王齐”,韩信似乎还不满意,刘邦看出韩信心思,就决定赐他“五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

  这下韩信才满意,便下令追击项羽,后刘邦灭掉项羽,结束了楚汉之争,统一天下,然韩信势力过大,刘邦整日忧心忡忡,但是却无可奈何,毕竟君无戏言,答应的“五不死”,现在却成了自己的绊脚石。

  刘邦的妻子吕雉,也就是吕后看出刘邦心中所想,于是对刘邦说“陛下,您这件事就交给我处理吧!”

  因有人说韩信谋反,吕后决定召韩信进宫,可是贸然前往,韩信不一定会来,于是派萧何去请,韩信见萧何前来,于是放松了戒备,进了宫中,前脚刚迈进宫殿,就有人将大门关闭。

  吕后开口便说:“韩信,你可知罪,你忤逆犯上,犯下谋反罪,陛下念与你有恩,特让我来杀你。”

  韩信也懒得解释谋反一事,直接说道:“你怎么杀我,当年陛下允诺我五不死,你可以问陛下。”

  吕后:“这我自然知道,陛下没有办法,我可有,你且看看你在什么地方!”

  韩信四处打量,发现宫殿阴森,抬头往上看也是不见天日(见天不死),往下看并没有踩在地上而是厚厚的地毯(见地不死),此时刘邦也不在场(见君不死),这时韩信心里有些发慌。

  韩信假装镇定称:“那又如何,天下没有捆我韩信的绳,杀我韩信的刀!”

  吕后:“杀你自然是用不上这些,没有十足的把握,我又怎么会召你进来。”

  说完吕后就让身边的宫女拿着棒槌,活活将韩信打死,但是这个说法不严谨,说韩信一个大将军岂能被十几个宫女打死?所以也有另一种说法,吕后在韩信进宫后,早已埋好的陷阱瞬间将韩信吊起,就这样,韩信被吊在长乐宫的大钟内,不见天日,脚离地面。

  吕后让宫女拿着早已准备好削尖的竹子,对着韩信一顿击杀,最后韩信被竹子刺死。

  楚汉之争结束之后,韩信很快就被解除了兵权,徙为楚王,韩信就国后,经常有陈兵出入,后被人告发谋反,公元前201年,刘邦采用了陈平的建议,假装游云梦,趁韩信松懈,将其一举拿下,押送至洛阳,赦为淮阴侯。

  韩信不满,随着陈豨谋反,刘邦亲自领兵,前去平叛,韩信与陈豨私底下有接触,据说原本想要突袭吕后和太子,结果又被人告发,吕后便于萧何用计将韩信骗入长乐宫中,将其斩杀,并灭了韩信三族。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尽管刘邦对韩信允诺了三不杀,也就是“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但是吕雉何许人也,她自然有办法在不违背三不杀的原则下杀韩信!吕雉逼迫萧何写信邀请韩信到宫中述事,然后污蔑韩信造反,命令宫女将韩信眼睛蒙上,装入麻袋,吊在空中,用木棍乱棒打死。韩信双眼被蒙,又吊在空中,因此是不见天,不见地,用木棍打死也满足见铁不死的原则。刘邦在出征途中听闻吕后处死了韩信,他的心态是“且喜且怜之”!

  韩信的一生可用一句话概括“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兵仙,韩信可谓千年难得一遇!韩信从小就志存远大,他不是读书练剑,就是谈兵论道,家道中落之后饭都吃不起!韩信作为贵族,不愿意去当农民,也不愿意去当商贾,更不愿意去当乞丐,最终一个洗衣服的阿姨见他可怜,每天给他一点食物充饥,以此维持生计。可以说没有漂母的存在,韩信早就饿死了,存活韩信的那个妇人就是漂母。

  吕雉是秦末汉初的重要政治家,她做事果敢,行事毒辣,是一个十分厉害的狠角色!天下大乱之后,吕雉到处说刘邦是天帝之子,斩的那条小白蛇是妖怪,以此鼓励刘邦起兵反秦,谋一个帝王将相当当。吕雉权谋高超,击败了情敌兼政敌戚夫人,又笼络了朝中实权大臣;汉朝建立后,刘邦忙着平定各地叛乱,消灭各地异姓王,汉朝的内政实际上是吕后在主持。吕后为了保证大汉将山永固,替刘邦诛杀了不少功臣,处死战神韩信就是吕后一手操持的!

  韩信最开始投军时跟着霸王项羽,获得了将军钟离眛的赏识,被推荐给项羽做持戟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出谋划策,都被项羽大声呵斥,认为他一个小兵不当谋画军争!最终韩信离开项羽进入汉营,意图扶持汉王夺天下!韩信名不经传,得不到汉王重用,丞相萧何看出了韩信的才能,月下追韩信,并用身家性命推荐韩信做汉军统帅!之后韩信率汉军出关,击败三秦,夺取关中之地;然后刘邦脱住项羽,韩信四处攻城掠地,扩大汉军实力。汉朝三分之二的天下是韩信打出来的,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大汉朝!最终功高震主的韩信被刘邦忌惮,暗示吕后处决韩信,吕后逼迫萧何约韩信入宫,最终成功诛杀韩信!

  吕后,不愧是政治场上的高手,在杀韩信时,不但让韩信当场无话可说,就连刘邦都对她佩服的五体投地!

  公元前196年,西汉开国功臣陈豨反叛,刘邦为了早日解除逆贼的威胁,故御驾亲征平叛

  刘邦走后,韩信就开始宠宠欲动,准备假传诏书,放出牢里的囚犯,奴隶,意图内乱,袭击吕后和太子!不料还没等机划开始实施,就被自己的弟弟上书告发!

  吕后知道后,准备借此机会铲除韩信,但又怕韩信托故不到,便找来萧何商量,萧何说:要想杀韩信,绝非易事,除了他自身的武艺与聪明才智外,还有汉高祖对他的承诺,也是办成这件事最大的障碍!吕后问:何承诺!萧何回答说:汉高祖曾经在与项羽决战于荥阳的时候,因为敌我双方实力悬殊,高祖不得不退守于荥阳,此时荥阳已被项羽围的水泄不通,如有迟疑,荥阳必被攻破!情急之下,高祖不得书信一份给韩信,来解荥阳之围!可韩信呢?在收到信后,不但没有发兵的意思,反而还在那坐地起价,要高祖封他为齐王!高祖无奈,只能答应韩信的要求!可本想这个时候,韩信会迅速发兵,可不久又等来了韩信一封书信,信中说,粮草还未筹集齐备,兵械也不完善,再等几日,我定率军杀到!此时高祖心里如鲠在喉,可军情万急,又不好发火,只能打破牙齿往肚里咽!

  此时高祖知道韩信要什么,他立即回书一封告诉韩信,本王赐你:五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又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君不杀)!且终生有效!最后,韩信收此信件后,才答应解荥阳之围!所以,即便到现在,高祖任然对此事耿耿于怀!

  吕后听完萧何的叙述之后,觉得更应该杀韩信了,这不但是为高祖出一口气,同时也是再救自己,万一韩信放出了那些囚犯,奴隶,到时死的就是我们了!萧何觉得有道理,便只身前往韩府请韩信入宫!

  未时时分,韩信被萧何成功骗进了未央宫!就在韩信脚迈进宫殿的一刹那,所有门窗禁闭!此时,就看到吕后坐于正中,语气严肃且沉稳的问道:韩信,你知罪吗?韩信最初还一脸茫然,可在吕后的一再逼问下,韩信承认了自己的所做所为!吕后看他承认了,便让人将他围起来,意图将其灭口,可此时韩信脱口便出,当年高祖对他的承诺,可吕后早有准备而来,便故意问她何承诺?韩信一五一十的说出了高祖当年的承诺,还问了旁边的萧何为其作证!吕后看了看萧何,对着韩信说道:你看你现在还能看到天吗?韩信愣了一下,吕后又问,你脚沾到了地了吗?韩信,低头看了一下!吕后又问,你能看的到高祖吗?韩信这时才感觉到,上当了,当他准备抽身到内外的时候,房顶上突然掉下来一个铁笼子!将韩信围在了里面!韩信看到自己,已无法脱身,便借故问道,你没有杀我的刀!岂能杀得了我!吕后,听后向天长笑道,杀你岂用刀耳!说罢,韩信周围就出现了十几个拿着削尖木签的宫女!随后,只听噼里啪啦,韩信便倒在了血泊中!至此,一场暗杀韩信的任务,以未违抗刘邦圣旨而宣告成功!

  吕后杀韩信的方式没有抗旨,但杀韩信却抗旨了!

  公元前197年,吕后伙同萧何,在未央宫,以竹签刺身的方式,将一代名将韩信秘密杀害!

  根据刘邦对韩信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君不杀的承诺!韩信即使犯了天大的罪,只要刘邦在,只要能看到天,能踩到地,没人能杀得了韩信!可吕后想了一个办法,他用毛毯放于地下,将门窗全部用黑布挡住,且准备的杀人工具,不是刀而是削尖了的竹签子!

  在韩信到达未央宫时,他脚先踩的不是地,而是地毯,在韩信两脚进门后,守卫立刻关上了门窗,又拿黑布遮挡,这时韩信也望不见天,当他准备离开,到门外时,一个大铁笼掉了下来,直接把韩信关在了看不见天,踩不到地的地方,接着十几名宫女,拿着不含铁的竹签子,在韩信身上一顿猛刺!瞬间,韩信倒在了血泊中!

  如果说,按照刘邦给韩信的承诺,吕后用的方式,几乎一条圣旨都没有违抗,不但没有违抗,反而还有功!但除去吕后杀韩信的方式不说,只要她杀韩信就是妥妥的违抗圣旨!为何!

  首先,吕后的地位是后宫之主,即便有生杀大权,也不能杀,你只能将其先关押,然后等刘邦回来再去处置!先不说,这样的后果有什么,就吕后这一行为,就犯了两条罪,第一擅杀大臣之罪,第二,僭越之罪!这两条罪,任意一条都是在违抗刘邦的圣旨,因为这些刑法任何一条都是刘邦制定的!违法,就代表着违抗!所以,吕后杀韩信,完全是在抗刘邦的旨意!

  第二,刘邦给予韩信的承诺,虽然是被迫,但只要有,就得遵守!即便破,也得刘邦本人!吕后作为,后宫之主,对于刘邦的承诺,肆意违背!且不说,她用什么方式避开了刘邦的圣旨,只要她有这个动机,其实就已经违抗了刘邦的圣旨!

  吕后杀韩信,抗不抗旨,全有刘邦一个人说了算!

  吕后杀韩信,看似是在为自己解围,实际还是在为刘邦解围!

  因为,在刘邦眼里,韩信的才能不下于项羽,甚至比自己都强!所以,在得了天下之后,他认为,除去韩信,是对自己现在,乃至未来最大的好处!

  刘邦为何这么怕韩信呢?

  首先,韩信的谋略,刘邦害怕!

  韩信,是“兵家四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也被称为兵仙!与孙武,吴起等大家同名!而且他为刘邦制定的汉中对策,申军法,设还定三秦之计,直接让刘邦成为既项羽之后第二大诸侯!所以,一旦韩信有起兵的资本,那对大汉江山,将是沉重打击!

  第二,韩信的指挥才能,刘邦害怕!

  有一个典故,是刘邦和韩信等议论各自指挥才能的!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司马迁·《史记》

  刘邦曾经悠闲地和韩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刘邦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辖制?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辖制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第三,刘邦害怕韩信会篡改大汉江山!

  根据史料记载,在196年,韩信被吕后处死的时候,他才35岁,而刘邦呢,则已经60岁,且刘邦在一年后,就死了,所以,刘邦如果不杀韩信,在他死后,刘姓宗族,将无人是韩信的对手,况且韩信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把天下分封给有功之臣!这说明,他从来不把这大汉江山看成是刘邦一人的!而是有能者居之,除此之外,还有陈豨叛乱时,韩信曾告诉陈豨让他好生备战,他会在长安里应外合!此时陈豨也夸韩信,暗藏大志!所以,刘邦很害怕,韩信会篡改他的江山!

  在刘邦害怕韩信的同时,早就想除之以绝后患!只是碍于没有机会,而没有动手!恰在此时,吕后秘密帮他完成了!

  在刘邦,整天为除韩信,劳心劳肺的时候,吕后却帮他秘密完成了!

  当刘邦得知这个消息后,他会有什么反应,他会怎么处置吕后!

  第一,刘邦暗自会高兴的手舞足蹈!但表情会显得悲伤!

  第二,刘邦会当面斥责吕后,暗中,再予以安抚!

  第三,刘邦对吕后行为,会做一些相应的处罚,暗自再给予优待!

  所以,刘邦对于吕后抗旨不抗旨的定义,完全在于许与不许之间!就看,舆论更利于哪边了!

  喜欢的朋友记得评论转发加关注吆!

  公元前197年,汉朝廷传出一条震惊朝野的大消息,吕雉趁刘邦出征时期,伙同萧何将初汉三杰之一的韩信诱入后宫,以谋反罪将其吊在空中,用竹尖杀害。

  吕雉、萧何为什么要趁皇帝出征时杀害国家重臣?

  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便将韩信徙封楚王。楚地比齐地大,人口也比齐地多,这样看来韩信是被加封了。但是,刘邦可不是一般的主,该奖惩谁,怎么奖惩他心里是有一本账的。

  徙封韩信是有条件的,就是以地释军权,刘邦夺走了韩信的军权。如果此时,韩信做了楚王后,能够安心种花养草,闲庭信步可能也就不会惹来杀身之祸。

  可是,这位天才军事家,偏偏不肯贪享安逸,到了楚国,仅4、5个月就又组建起一支强可敌国的大军。刘邦得知这个消息后,往事又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一、刘邦与韩信

  韩信原本项羽营中的一个小吏,因得不到项羽的任用,逃往汉营。不想到了汉营仍是管粮的小官,还差点因违军法被处斩。幸而被夏侯婴救下,并将其推荐给刘邦。

  刘邦当时虽然是用人之际,但没发现韩信的军事才能,还是没重用韩信。韩信一赌气又跑了,这才上演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故事。这次当萧何再次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刘邦这才搭台拜将,将韩信封为大将军。

  当然韩信为大汉立下的累累战功,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细说了。但是,有那么两件事,让刘邦刻骨铭心。

  1、韩信迫刘邦封他为齐王

  公元前203年,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这时刘邦的第一谋士郦食其,告诉刘邦说自己可以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王臣服汉王。刘邦当时正是手头上兵紧之时,听说郦食其可以不动一兵一卒便可收服齐国。

  当然是乐不得的好事,于是,派郦食其出使齐国,不久果然传来了好消息,齐国答应臣服汉王。结果消息传来一串串,韩信趁齐国与汉营谈判之时,放松了戒备,被韩信趁机成功拿下齐国。

  按说这也是件好事,郦食其虽然是说服齐国臣服,但齐国仍是齐王的。而韩信攻下齐国,那齐国就是刘邦的了。两个结果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虽然如此,刘邦这边正是被项羽打得焦头烂额之时,他当务之急是要保命。韩信当此之时,不急着救刘邦,而是急着攻齐,还在刘邦危机之时,胁迫刘邦封他齐王。

  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

  《史记》

  刘邦无奈之下封了韩信为齐王,但心中的怨也结下了。刘邦开始感觉到了韩信是在以他为第三股势力来威胁他。

  然而,这次韩信真的有点冤。为什么呢?其实在这之前,韩信接到刘邦的指令命其攻齐。并且韩信下魏破代后,他的二十万精兵已经被刘邦调去解荥阳之急。

  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史记.淮阴侯列传》

  那么对于韩信来说,刘邦当初只给他两万弱兵,韩信就用两万弱兵下魏破代,结果韩信随着战事的增多,士兵也变得越打越多,这二十万精兵是韩信在战争中打出来的。

  地盘抢了归刘邦,兵越打越多也归刘邦,这齐国是被我韩信打下来的,当然齐王归我韩信喽。别说我不救荥阳,我的二十万精兵不是被你刘邦带走了嘛。

  这是刘邦和韩信第一次在关键问题上出现问题。

  2、垓下合围之时,韩信又在关键时刻拿了刘邦一把

  楚汉战争进入消灭项羽的最后一战“垓下之围”,本来刘邦已经和韩信、彭越约好了一起围剿项羽。可是,到了关键时刻,韩信、彭越就是按兵不动了。

  刘邦急切地问张良:“子房,为之奈何?”张良告诉刘邦:给韩信、彭越加封。刘邦立即同意给韩信、彭越加封。可是韩信还是不动,张良又向刘邦献策,给了韩信一个重重的承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韩信得了加封和重诺,这才出兵,也才有了项羽乌江自刎。同时也更使刘邦感到了来自韩信的威胁。

  二、刘邦的心病

  刘邦自从拜韩信上将后,一共三次夺了韩信的兵。然,刘邦每次夺完韩信的兵后,没多久韩信手上又能变出20几万兵。

  就在刘邦、项羽在荥阳对峙时,韩信手上也30万兵。在当时,刘邦和项羽两兵总合也只有20万兵。所以,历史上总有人说韩信当时有条件自立为王。

  原来,韩信兵仙的称号不是浪得虚名的。韩信有变兵的本事,普通老百姓到了他的军营,没几个月韩信就能把他们训练成一支能征善战的精兵。

  这个特长在刘邦打天下时是伟绩,可是,到了和平时期,它就成了刘邦的心病。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天夜里刘邦梦见韩信起兵造反了。第二天,刘邦就把陈平召来商量怎么办?陈平为刘邦献出了一个诱捕韩信的计策。韩信被抓,带回京城后降其为淮阴侯。

  陈豨反了。刘邦亲自率兵出征平叛,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朝廷仍然是吕雉、萧何监国。

  吕雉接到消息说韩信与陈豨私信,准备里应外合举兵造后。这个消息是真是假,对于吕雉和萧何来说并不重要,既然韩信已经成为刘邦的心病,那对于他们俩个人来说,当是为君分忧,彻底解除后患。

  吕雉和萧何一商量,决定由萧何诱骗韩信入宫,由吕雉出面杀韩信。韩信真以为“三不杀”是块免死金牌。然,吕雉要想杀人什么招想不出呢。

  宫殿里看不见天,吊在空中就不着地,这世上不是只有铁器可以杀人,竹尖一样可以把人扎得千疮百孔而死。

  如此,吕雉、萧何不仅为刘邦解除了心腹大患,而且还维护了刘邦皇帝金诺的尊严。刘邦出征平叛归来后,听说他的大功臣韩信被吕雉杀了,发出痛心的一声叹惜。

  韩信死了,刘邦遵守了他的诺言。历史却从来没有忘记他们之间的恩怨。

  有人说,韩信死的冤,也有人说韩信死有余辜。到底是冤还是死有余辜,今天就摆几个《史记》中记载的事实,让事实说话。

  1、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时,韩信见死不救,反而攻打已经被郦食其说服答应臣服的齐国,并关键时刻要挟刘邦封他为齐王。

  这其中包含有胁迫、坐山观虎斗的嫌疑。这点连项羽都明白,否则他不会派蒯通去说服韩信自立为王。

  2、韩信在临死前高喊,后悔当初不该没听蒯通的话“自立为王”。这样的话忠臣是说不出的,因为忠臣心里从来就没矛盾过,又怎么会后悔呢?

  说明韩信当初不仅矛盾过,而且还挣扎过。只是他通过权衡利弊后,才做出了不能自立为王的决定。因为他没有经济来源,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时韩信虽然是齐王,表面上看他与刘邦、项羽平起平坐。但韩信手下的将领仍然是刘邦的。自己手上的主力部队曹参、灌婴、丁复、傅宽、蔡寅、陈涓、冷耳、柴武、王周等将军都是刘邦。这些人会和他一起兵变吗?

  齐国负责的税收官吏也都是刘邦的人,财政收入归刘邦,没有了刘邦的军资供给,韩信的齐王成立吗?

  刘邦才是驭人高手,他若是真的控制不了韩信,绝对不会凭白的给韩信拜将封王瞎许重诺。

  3、野史上说,韩信偷偷派人私信陈豨商议计谋:计划用假诏令,将官府的犯人、劳役等人组成一支军队,夜问带领他们去偷袭太子、吕后。然后与陈豨一起里应外合,举兵造反推翻汉王朝。

  这个消息虽然不是那么可信,但起码可以说明韩信有坐地起兵的能力,不然这样的传说也不会流传到今天。这才是刘邦当时把为什么他视为肉中刺的真正原因。

  刘邦和韩信的故事为后人提供重要的启示是,刘邦乃天下之主,韩信只是刘邦宏图大业中的一颗重要棋子,刘邦欣赏韩信的军事才能,并且将韩信的军事才能发挥到极致。不过这一切都是为他打江山服务的。

  韩信,江山!不是单凭军事奇才就可以夺取的。所以不可以想当然。

  人!什么时候都要认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这不见正史,多出自传说戏剧。应该是“五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光不杀,见君不杀,见铁不杀”。据说这“五不杀”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话说萧何月下赶韩信,刘邦在汉中听说萧何也逃了,如失手足,焦急万分。后来萧何又满身汗水地回来了,见了刘邦,刘邦生气地说:“听说你也逃离我了,急得我一整天没吃饭。你跑什么跑?”萧何说:“我哪能离开大王您啊!就是您手下人都跑了,我也不会离开您。”刘邦稍得心慰,就问:“那你干什么去了?”萧何说:“我是代大王追韩信去了。”刘邦问:“韩信是谁啊?”萧何道:“就是以前我举荐的治粟都尉。”刘邦骂道:“那么多武将跑了你不追,却去追一个管粮食的小官,傻逼吗?”萧何道:“其他人跑了没什么,韩信跑了可不得了。”刘邦问:“有啥不得了?”萧何道:“大王若只想在这里稳稳做个汉中王,韩信当然没什么用;大王如果要想取得天下,非有韩信帮您不可。”接着萧何就向刘帮详细介绍了韩信的才能,要刘邦金台拜将,拜韩信为大将军,统兵帮刘邦打天下。刘邦就实地考察了韩信,韩信的汉中对策,让刘邦非常欣赏,就决定封台拜将,拜韩信为大将军。能出将入相,自然是韩信人生最大的追求,但这时韩信内心却有一层隐忧。据传,原来韩信出生淮阴一没落贵族之家,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也因气带病,哭瞎了双眼。韩信从少年时候起,就担负起了养家重任。他带母亲隅居一小山村,以砍樵为生。邻居有一高世隐者,独自一人,精通兵法术数。韩信在养家之余,时常到高士家帮忙,高士由此感激,就教韩信兵法奇谋,如此一过数年。一天教授之余,高士看韩信勤勉好学,热衷功名,就告诉韩信说:“后山是龙脉所在,那个山洞是龙口,正是风水宝地。我若先死,你把我葬在那里,你必将大富大贵;若你母亲先死,你把她葬那里,你必将出将入相,留名后世。”韩信谨记于心,又过了两年,看看高士病重,要不久于人事。韩信心里犯了合计:“先生说是这样说,但他毕竟是外人,把他先葬那里,谁知能富贵谁呢?倒不如把母亲先葬那里,出将入相,岂不是我终生所求?”想到这里,在一个阴云密布的夜晚,韩信谎说要为母亲治眼疾,背上母亲就去了后山。经过一翻努力,韩信背着母亲终于到了那个山洞。他把母亲放入山洞,就出来了。这时开始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韩信跪在洞前磕了三个响头,一道明晃晃的闪电闪过,随着一声特大炸雷,山洞轰然被震塌。当韩信返回看高士时,高士已奄奄一息。他知道韩信已活葬其母于山洞,就对韩信说:“为日后富贵,你竟活葬你母,必为天地所不容。天理昭昭,天地昭昭,活葬其母,得天理不能得地理,得地理即天理难容。日后你必不得善终!”高士说完就去世了,韩信葬了高士,从此就开始出外闯荡,他甘受胯下之辱,感恩漂母赐食,投项羽,随刘邦,最终为刘邦赏识。韩信心中正是有了这层隐忧,为了日后能得善终,据说他也曾在即将随汉王刘邦入蜀时,询问过张良。张良就给韩信留下一条破解隐忧的计策。在刘邦决定要金台拜将韩信时,韩信就直接向刘邦说了自己心中的隐忧。接着韩信对刘邦又说:“大王啊,我听说自古以来,功臣帮天子创下大功业,功高震主,天子都要杀害功臣。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大王真要用我,日后我为大王建下大功,大王要对我做到五不杀。”刘邦当时急于要韩信帮自己打败项羽,夺取天下,别说五不杀,只要能帮他得天下,就是上百上千不杀也能答应啊。因此刘邦就问韩信那五不杀。韩信就说:“大王对我要做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光不杀,见君不杀,见铁不杀。”刘邦听了当即就应允了,并表示取得天下后,要公告天下,让天下尽知。于是韩信就接受了金台拜将,随后统帅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占三秦,下魏取代,破赵降燕,拔齐灭楚,最终帮助刘邦打下了汉家江山。论功劳,汉高祖刘邦曾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但是在帮助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韩信也有了私心。攻下齐国后,韩信要刘邦封自己做代理齐王。当时刘邦被项羽军围困成皋,危在旦夕,急需韩信来帮忙解困。当听到韩信的使者说了要当代理齐王的事后,不由大怒,破口大骂道:“我久困于此,朝夕望他前来助我,想不到他竟要自立为王!”身边的张良、陈平以目相示,又暗暗踩了一下刘邦的脚,刘邦会意,马上改口说:“大丈夫既定诸侯,就要做个真王,何必要做假王!”于是就派张良带印绶到韩信那里,正式封韩信做了齐王,这样韩信方出兵帮刘邦解了围。后来刘邦联合韩信、彭越攻打项羽,最终只有刘邦一路出兵同项羽作战,韩信、彭越两方则做壁上观,迟迟不发兵。结果刘邦被打得大败。刘邦就问张良这是怎么回事?张良就说:“楚军即将灭亡,韩信、彭越虽已受封为王,却没有确定各自的疆界。二人此次不来赴约,原因正在于此。陛下若能与之共分天下,当可立招二将。否则最终成败,尚不可知。”刘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便依张良计,把陈地以东至沿海的地盘划封齐王韩信;把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盘划封给梁王彭越。两个月后,韩、彭果然派兵来援。刘邦联合韩信、彭越要灭掉项羽,项羽看到了韩信的重要性,就派使者武涉游说韩信,让他叛汉联项,三分天下,被韩信拒绝。说客蒯通又游说韩信,说他在三家举足轻重,不如举国自立,谁也不帮,然后再图天下。韩信虽心有所动,却仍感刘邦知遇大恩,不愿背叛刘邦。蒯通见说不通,只好长叹一声离开了。临走蒯通对韩信说:“等汉王得天下,你必将死无葬身之地。”后来垓下一战,项羽大败,被逼自刎乌江,刘邦得了天下。该下之战一结束,刘邦就收走了韩信的兵权,并改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在楚地不久又组建了不少军队,这让刘邦很是不安。更让刘邦不安的是,一直在全国通缉的原项羽大将钟离昧,因以前与韩信关系很好,被韩信收留了。钟离昧劝韩信反叛刘邦以自立,韩信犹豫不决。刘邦知道征讨韩信很难取胜,就听从陈平计,明里打着巡游云梦泽,召各地诸侯到陈地相见。韩信觉得刘邦不会害自己,不听钟离昧劝阻,钟离昧自杀,就带着钟离昧人头前去拜见刘邦。刚到陈地,刘邦就让兵士绑缚了韩信,并将他带回了长安。到了长安,刘邦以反叛之名,贬韩信为淮阴侯,随后就释放了他,但只准他留住长安,不准他到封地。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刘邦畏惧他的才能,所以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韩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闷闷不乐。以和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而感到羞耻。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辈同列了!”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向韩信辞行。韩信就劝陈稀不要相信刘邦,准备蓄谋反叛,他将在长安作内应,陈稀答应了。过了两年,陈稀果然反叛了,刘邦前往,由吕后和太子在长安监国。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准备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并动员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韩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家臣的弟弟就上书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消息。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何谋划。最终由萧何亲自前往,以刘邦平叛归来,陈豨已被俘获处死,让列侯群臣都来祝贺为由召韩信入宫。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韩信自然听从,就随萧何入了宫。刚入宫中,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了起来。据说韩信搬出了与刘邦“五不杀”之约。吕后就说:“五不杀自然算数,但你韩信反叛是实,要受国法处置。”于是就把韩信关于钟室,用口袋装了韩信,并把口袋悬于空中,让宫女以竹刺刺死了韩信,并被夷三族。如此处置,也算不见天,不见地,不见光,不见君,不见铁了。

  “五不杀”不见于正史,只见于传说和戏剧。从“五不杀”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后人怜惜韩信之死,感韩信功高震主,终为帝王所不容。但是韩信虽是军事骄子,却是政治盲人。既然懂得感恩,其忠心就不应该有动摇,面对功高震主,就应不居功自傲,就要低调行事,不要在名利地位上过分汲汲以求。张良、萧何与韩信同为三杰,二人只封了侯,却知足常乐,因此二人也得以善终。从韩信之死,对我们后世又有哪些警戒呢?

  汉初三杰的威名流传千年:张良、韩信、萧何,这三人皆有超世之才,共同辅佐刘邦打下了赫赫大汉,但是结局却不甚完美,其中俩谋臣文士好歹还混了个善终,而韩信这位武人,终究连善终都没办法得到。

  事实上,历代百姓都兵仙韩信的陨落十分惋惜,这固然有司马迁笔法功底惊人,完整描绘了兵仙韩信的人生功绩,令读者们纷纷叹服于兵仙韩信的军事才能,从而对韩信的黯然退场极为惋惜;也有后世有关韩信的通俗演义不断加工演绎,使得韩信这种悲剧性英雄形象深入人心的一方面原因。

  兵仙韩信平生最大的伯乐便是萧何,当年韩信不堪项羽手底为区区侍卫,愤而投刘,但在刘邦军中,也依然不得重用,这其实也很正常,毕竟刘邦的功勋故旧还没办法全安插进入要害职位呢,他一个随随便便来投的外人,凭什么一来就要居高位呢?这放到现在社会,也很容易理解:没有哪个在公司待了好多年的老员工会受得了这种情况,那就是突然有一天发现,单位空降了个新来小年轻,一上来就是自己的领导。

  但是韩信不一样啊,他就认定刘邦也是个和项羽一样的货色,没办法表现出自己那被埋没的才华,于是韩信越想越气,鬼使神差的,他居然卷入了一场来自刘邦军中的士兵啸营案件之中——按律当斩。韩信当然没能逍遥法外,只不过被押缚处斩之时,韩信遇到了那个影响他一身的男人——萧何。

  萧何见到韩信 就如同天雷勾动地火,两人短暂的交流之后,“汉王刘邦难道不想要谋取天下吗?”韩信问,“当然想。”萧何答。“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杀死我这样的壮士呢?”韩信不慌不忙,在断头台上神色如常。萧何做了决定——刀下留人!萧何打算和他好好谈谈,二人进行了交谈,之后萧何觉得这个人当得起“国士无双”。于是向汉王刘邦举荐了。

  刘邦很欣赏萧何,所以对于萧何的举荐,也很看重,一口气就把这位死囚升为都尉——治粟都尉。这个是管军粮的要职,刘邦觉得,怎么着也算对这位死囚足够看重了吧。但韩信知道后,一言不发,既不感谢也不埋怨,只是不声不响的开始打包行李,他准备跑路了,连夜的那种。萧何知道后,差点没急得哭出来,连详细禀告刘邦都顾不上了,赶快去追,也是连夜的那种。

  当刘邦听说萧何跑了的时候,刘邦的内心是崩溃的,所以一旦发现萧何其实没跑,只是连夜去追韩信,顿时就明白了韩信的重要性——不由得他不信,萧何都那样了。于是刘邦直接把这个一天将军没做过的、比自己整整小二十五岁的年轻人韩信,拜为大将军。可以号令刘邦这个汉王麾下的诸将——几乎每个将军都比他资历老、岁数大。

  韩信的军事天才般的能力使得他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连续的大胜让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有些飘飘然了,竟然在一次刘邦处在生死关头(被项羽几乎要逼死)时候,要挟刘邦“封假齐王以镇齐地”,刘邦当场暴怒,几乎要立刻生嚼了韩信,最后还是在萧何的劝说下,换了一副大气的面具:男子汉大丈夫,要什么假王,要封就封真王!但要说刘邦心里没有气那是假的,之后无论是驰入军夺兵还是云梦泽削爵,韩信再怎么迟钝,也多少嗅到了刘邦对他露出的别样的味道。

  天下安定下来之后,韩信曾经的部将陈豨叛乱,刘邦御驾亲征期间,吕布接到韩信门客的举报,说韩信打算纠集亡命之徒死士若干,进攻皇宫。吕后非常害怕:韩信当年曾经肆无忌惮的对刘邦说过,他这样的人,将兵那是多多益善。

  所以赶紧招来萧何问策,萧何想到了一妙招——伪造刘邦得胜回朝,令百官来贺,再由自己带韩信来宫里,而一旦到了宫里,韩信再大本事,也是插翅难逃。吕后照办,于是韩信被诛杀,夷灭三族。刘邦真的回来后,什么态度呢?刘邦“且喜且怜”,什么叫“且喜且怜”,那就是“媳妇儿干得好啊”的态度啊!无论从什么角度,刘邦都早就对韩信动了杀心了,韩信那么年轻,等自己一死,朝廷没有人镇得住他,以后这天下还不得姓了韩啊。

  至于明清演义所谓刘邦曾经许诺的“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其实,并不存在于正史之中,只是小说家语。就算真有,吕后也有办法杀了韩信,毕竟规矩都是他们家定的,一定想要他死,总归是有办法的。

  刘邦许诺给韩信的,除了有“三不杀”,还有“五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但这又如何,吕后照样杀了韩信。

  公元前196年,吕后、萧何二人假借刘邦平定陈豨叛乱归来,用计将淮阴侯韩信诱至未央宫,在未央宫内的钟室内,将韩信处死,并诛其三族,这个曾经为汉朝建立有着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就此命丧黄泉。

  韩信是如何死的呢?据说吕后命人将韩信吊在一口大笼子中,并让十几个宫女,用削尖的竹竿活生生的将韩信刺死,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规避当年汉高祖刘邦许给韩信的承诺。

  民间有传闻,当年汉高祖刘邦曾为笼络韩信,向其承诺“三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除了这个说法之外,还有一说为“五不死”,其大致意思,与三不杀类似,均是承诺无论如何都不会杀掉韩信。

  而吕后杀死韩信的方法,则是完美的避开了刘邦的承诺,不仅把事情办了,还没有食言,没有违背刘邦许给韩信的承诺,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吕后是没有抗旨的,果然是汉高祖刘邦的“贤内助”,把刘邦想干又不能干的事情,近乎完美的解决掉。

  虽说这种民间传闻有夸大的成分,比如“三不杀”、“五不死”,在正史中均无记载,但历史上的刘邦,确实有想将韩信处之而后快的想法,并且,韩信也有令刘邦忌惮的本钱,二者相遇,因此,为了大汉江山的长治久安,韩信是不得不死。

  之所以会有刘邦许诺给韩信“三不杀\"这传闻,主要是曾经的韩信,确实把刘邦逼急了。

  韩信曾投奔过项羽,但并不受重视,也就是当了个小小的郎中,多次向其提建议,也没被采纳,而在投奔刘邦后,才开启了如开挂一般的人生。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后,韩信帮助刘邦东征西讨,先后灭掉魏、赵、燕、并平定了齐国,这个时候的韩信,是军功大佬,妥妥的第一功臣,于是,趁着齐国平定之际,韩信向刘邦上书,大意是,齐国叛乱不止,是因为齐国没有一个老大,不如我来当这个代理齐王,保证齐国以后不会再发生叛乱。

  而此时的刘邦,正被项羽困在荥阳,想要脱困和项羽决战,就必须要韩信参战,在这种情况下,韩信的信,瞬间就让刘邦的心态崩了。

  老刘我快不行了,你不发兵来救暂且不论,这个时候居然要自立为王,反了天了!

  这个王,刘邦是说一千道一万都不愿意封的,但此时形势逼人,即便是刘邦恨的牙根痒痒,也不得不听从张良的建议,让韩信当上了齐王。

  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其兵击楚。---司马迁·《史记》

  民间传闻,此时韩信在得到封他为王的承诺后,还不满足,刘邦又赐他三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这才心满意足,最终韩信当上了齐王,于是,发兵攻打项羽,帮助刘邦统一天下。

  在刘邦定鼎天下之后,韩信也逐渐势大,再加上刘邦的年岁已高,越发觉得韩信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若是自己百年之后,没人能压得住韩信,怕是这天下就会改了姓。

  因此,刘邦借机将韩信的兵权收回,改封楚王,又借钟离眛一事,将韩信降为淮阴侯,但始终没有对韩信下杀手,不是刘邦不肯杀,实在是没那个自信杀掉韩信。

  因此,民间就有传闻,说刘邦是因为当年那个“三不杀”的承诺,不肯食言给人以口舌,但吕后深知刘邦的想法,就借助陈豨叛乱一事,利用萧何,将韩信诓骗至未央宫。

  到了未央宫后,吕后早就布下陷阱,韩信一进门就被困在一口用黑布蒙起来的大笼子中,到了这个时候,韩信依旧十分淡定,认为自己有“保命”王牌,吕后根本就没办法杀了他,但笼子缓缓被吊起,吕后又命十几名宫女,用削尖的竹竿,活生生的将韩信刺死。

  笼子用黑布蒙着,这就是不见天,被吊起来,这就是不见地,用竹竿刺死,就是不见铁,这样一来,吕后就完美的避过了刘邦当年许给韩信的承诺,无论是所谓的”三不杀”,还是“五不死”,都没有触犯,韩信也就如此憋屈的死去。

  不管刘邦究竟有没有承诺这所谓的”三不杀“和“五不死”,有一点可以证明,就是刘邦确实是想杀韩信,早在当年荥阳时,韩信曾逼着刘邦封他为王,就已经为君臣的关系破裂,埋下了伏笔,事实上,韩信之所以被杀,也是有着不得不死的理由。

  首先,韩信在荥阳时要求当这个王,已经触碰到了刘邦的底线。

  在韩信的心目中,是想把天下恢复成春秋战国时代那种分封制的样子,这在他最早时向刘邦献“还定三秦”的计策时,就能看出来。

  韩信曾经在里面说过一句话,叫做“把天下分封给有功之臣”,在他看来,你刘邦当皇帝可以,我给你打天下也可以,但是你不要搞郡县制,更不要搞到我头上。

  打下天下后,你当皇帝我当王,这样大家都开开开心心,更重要的是他韩信也有这个实力,配得上当这个王。

  韩信从来不是什么淡泊名利的人,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不错,但是韩信也帮刘邦打天下了,这样双方互不相欠,那么根据韩信的战功,就应该封他当个王。

  但韩信的这个想法,是与刘邦有冲突的。

  刘邦对于异姓王这个东西,向来是极为反感,开国时不得已封了几个异姓王,但先后都被刘邦用各种理由处死,包括后期的“白马之盟”,刘邦要求所有人发誓,异姓不得封王,否则天下共讨之。

  也就是说,在刘邦的心目,异姓王这种东西,是绝对不应该存在的,王位可以由姓刘的来当,如果是异姓就算了。

  但是,在当年的荥阳,刘邦面临的尴尬就在于,不得不封韩信,其一,有求于人,韩信不来,自己说不定就死那儿了;其二,韩信功高,不封他,怎么也不过去。

  于是,就在这种极为尴尬的局面下,刘邦咬着牙,将韩信封为齐王,但刘邦心中的愤怒和无奈,是从未停止的,因此才会在后来,想方设法的将韩信从王爵降为侯爵,再降为淮阴侯。

  其次,君臣关系已经破裂,刘邦不会容忍韩信这样一个心生不满的人存在。

  被收了兵权,降了爵位,从齐王变成淮阴侯,韩信会不会不满?必须会,肯定会,是个人都会心生不满,何况韩信?

  虽然韩信选择忍了,但刘邦知道,自己和韩信,已经不是当年的关系了,曾经的感情,现在已经破裂了。

  史书上记载,韩信之所以被杀,是因为多次参与谋反,比如在汉六年(公元前201年),项羽的降将钟离眛投奔韩信后,就有人告发韩信谋反,韩信为了让刘邦放心,还搭上了钟离眛的性命,再比如汉十年(公元前197年),陈豨反叛一事,又牵涉到了韩信。

  韩信真的要谋反吗?这个在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但事实上,对于刘邦来说,韩信谋反与否,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已经对自己心生不满,只此一点,就足够了。

  韩信是什么样的存在?军神!战功第一!更重要的是,他的能力,就连刘邦都自叹不如,有个十分出名的典故,叫做“韩信带兵,多多益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司马迁·《史记》

  这样的一个对刘邦已经不满的韩信,如此大的一个威胁,不除之而后快,难道留着过年吗?非要等到没人能够驾驭住韩信,让天下改姓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刘邦老了,而韩信正值年轻。

  众所周知,刘邦的年龄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也就是比秦始皇嬴政,只小三岁而已,也就是说,在汉朝建立后,刘邦真的是老了。

  杀韩信的那一年,刘邦已经是个六十岁的老人了,有道是,人到六十古来稀,尤其在古代,六十岁已经是垂暮之年了。

  而韩信呢,在被杀的那一年,才刚刚三十四岁。

  六十岁的汉高祖刘邦,心里十分清楚,他已经没多少日子可以活了,而眼前的韩信,却正值壮年,并且,在汉初三杰中,韩信还是最年轻的。

  杀韩信的那一年,张良55岁,萧何48岁。

  也就是说,能压制住韩信的三个人,年龄均大于韩信,并且还不是大的一星半点,如果没有意外,单拼寿命的话,韩信稳赢。

  与此同时,韩信在军中的威望,已经是无人能及了,就连对刘邦“救驾有功”的樊哙,见到韩信也得恭恭敬敬的。

  韩信在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有一次去见樊哙,樊哙知道韩信要来,跪在门口迎接,并口称“大王乃肯临臣”,要知道,此时的韩信已经不是王了,从地位上来讲,他可是远远低于樊哙的。

  但即使如此,比韩信大十几岁的樊哙,还是恭恭敬敬的跪在自家门口,对着韩信自称臣,由此可见,韩信在军中的地位有多高。

  三十四岁,正值壮年,军中威望极高,并且用兵如神,而自己则是垂垂老矣,随时随地就可能驾鹤西去,再加上这个人对自己已经心生不满,一旦自己死了,那么......

  如果你是刘邦,此时此刻,你会不会杀韩信?

  必须杀,肯定杀,马上杀,越快越好!

  在这几种理由的趋势下,韩信最终被处死,与其说他死于吕后之手,倒不如说是在刘邦的授意下,韩信才会被杀,不然,大汉的军神,怎么是一个吕后说杀就敢杀的呢?

  小结: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讲,当时的刘邦是有必杀韩信的理由的,至于韩信他是否参与谋反,这一点已经并不重要,那些只不过是托词和借口而已,刘邦是确确实实要杀韩信,只不过自己不便于动手,最终假借吕后之手,把韩信诓骗到未央宫,将其处死,诛其三族,至于所谓的“三不杀和“五不死”,都是民间以讹传讹而已,所以,吕后杀韩信,说破大天,也不算抗旨。

  准确的来说当年刘邦给韩信的承诺是“三齐王五不死”。“三齐王”即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五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王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更没有杀他的刀。其实这句承诺最早的版本是出现在明小说家甄伟所写的《西汉演义》一书中,后广为流传,并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传说。实际上这段话并未出现在传统意义上我们所熟知的正史中,而是出现在各种民间所编修的演义亦或野史中,所以到底是真是假不得而知。

  这里我就简单的说一个比较流行的关于韩信得到“五不死”承诺的故事版本。据说当年韩信还是一个以砍柴为生的樵夫时,他的家中只有一位瞎眼的母亲,所以生活的很贫困,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但是就是这样的生活,他也时常去接济自己那更为贫困的在做风水先生的老邻居。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接济下,那位老风水先生被感动了,于是在某一天这位风水先生跟他说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这位风水先生跟韩信说到“在这后山中有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如果我比你母亲先死你把我葬在那里,我保你一生可大富大贵,当然如果你的母亲比我先死葬在那里,你就可出将入相,位列一人之上万人之上”。就这样韩信知晓了这个秘密,而后就这样平静的过了数年的时间。直到某一天风水先生病重了,就在这个时候韩信想到了数年前风水先生跟他说的那个秘密,他的脑中一直回荡着“如果你母亲比我先死,你必能出将入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样的话。

  但是事实上在当时他的母亲身体还是很硬朗,丝毫没有病重的意思。可是现在的风水先生却快不行了,不过如果风水先生先走然后葬在那里,韩信顶多就是大富大贵,可是韩信显然不想如此。最终韩信决定活葬其母,在风水先生还没死的时候,就将自己的母亲活着葬到那个风水宝地上。之后风水先生听到风水宝地传出动静,他来查看的时候,眼见韩信居然生葬其母,并十分痛心的说到“天地昭昭,活葬其母,得天理不能得地理,得地理既天理难容”。

  而后在数十年的时间,韩信果然凤凰腾达,先是做了刘邦的大将军,然后又坐上了“齐王”的位置,真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此时的韩信虽然享受着无上的尊荣,不过却无时无刻不再担心着风水先生最后的那句话,他每天都在害怕着自己活葬其母会遭天谴。所以最后他就将这件事告诉了刘邦,而刘邦为了不让韩信遭受到天谴,于是就下令全国的任何铁器都要写上这么一段话,那就是“刀不斩韩信、见天不杀韩信、见地不杀韩信”。

  但是此时的刘邦是因为器重并且需要韩信才给了他如此优厚的承诺。不过众所周知在古代君王对待功臣向来都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对韩信来说也不例外,当刘邦坐稳了皇帝的宝座后,他对韩信的存在越发的感到如芒在背,每每想到都恨不得除之而后快。不过无奈刘邦曾经亲口答应过韩信,不会杀他,如果现在杀了他恐对自己日后的名声不太好。所以刘邦一直都没有对韩信下手,不过不杀他并不意味着不整他,韩信在大汉建立不到数年就从齐王直接被贬到淮阴侯。

  可是不管韩信得到如何的惩罚,刘家人注定是不会放过他的,刘邦不能杀他并不意味着其他人就不能杀他。最终刘邦的皇后吕雉对韩信下手了,她先将韩信骗到了皇宫中位于第三层的绣花楼中,然后将绣花楼的所有窗户全部密封,之后将韩信装到布袋中活活的闷死。而吕雉的这些安排恰好就没有违背“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王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更没有杀他的刀”的诺言,先是韩信是在绣花楼的第三层中,也就并没有看到地,后将绣花楼的窗户全部密封,也就看不到天,之后将他用布袋闷死,就更没有用到刀和绳子。

  当然对于吕雉最后是怎么在不违背诺言的情况下弄死韩信的,除了以上所说的,还有其他的一些说法。比如是最终以韩信的家人来逼迫韩信自杀,或是在将韩信装到麻袋的时候用竹签将他刺死。总之当时的吕雉杀掉韩信的时候并没有违背当年刘邦给韩信的任何承诺。其实只能说在当时不管刘邦给了韩信什么承诺,如果刘邦真想杀韩信,不管是怎样的承诺,刘邦总有千万种的方法让他死。

  只能说韩信死的可惜啊!一代兵仙就这样惨死在一个女人的手中,曾经的韩信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但最终韩信还是毁在了权利的手中。

  张良为保韩信诱使汉高祖刘邦写下赦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是演义书中杜撰的情节,真实历史上根本没这回事。

  真实历史上,刘邦称帝后只是想削弱韩信的实力,从心里并没要杀韩信的意思。其实这不难理解,刘邦要集权,必须要收回韩信手中的兵权。于是把韩信从“齐王”迁封为“楚王”,意思是调离他曾经“耕耘”多年的地方,这就叫断其枝蔓。

  做完这些刘邦并没有就此罢手,之后假借有人说韩信有谋反之意,把他又从楚王贬为淮阴侯,并把他置于眼皮底下,只要韩信老老实实,刘邦断不会加害于他。

  我们可以反推这个结论,吕后和萧何杀掉韩信后,刘邦得到消息时的第一反应是:“且喜且怜之”。喜的是终于除去了心头之患,怜的是韩信立下了不世之功就这样死去令人痛惜。

  韩信之死怪不得别人,“天时、地利、人和”,该反时不反;落魄、猜忌、势衰,不该反时却要和陈浠里应外合谋反,真不知道韩信是怎么想的!

  假如韩信真要谋反,刘邦写再多的赦书对他也没任何意义。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也不少,比如,明朝的朱元璋就曾颁给了时任丞相的李善长两道免死铁卷丹书,最后李善长不是一样被杀了吗?

  退一步讲,即便刘邦写了这道赦书,吕后、萧何杀韩信也没有抗旨,因为萧何懂律法,他之前是秦朝“律法文书”之类的官吏,精通法律的萧何为吕后出谋划策,巧妙破解了“赦书”的约束力。

  话说边将陈浠谋反,之前陈浠和韩信早就联系好了,韩信答应陈浠起兵时,他乘刘邦平叛之机,做策应在宫中发动暴乱,趁乱杀死吕后和她的儿子们。

  谁知道韩信做事不密,吕后得到了韩信要谋反的消息。她急忙找来丞相萧何商量对策。萧何以刘邦平叛成功凯旋归来为诱饵,特邀韩信来宫中庆贺。韩信不知是计,欣然前往。

  韩信来到了长乐宫,刚进门就被士兵捆了起来,随后关押到了长乐宫的钟室。

  萧河和吕后迈步来到了韩信面前,“韩信,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吕后冷冷地问。

  韩信觉得此时辩解毫无意义,“人为刀葅,我为鱼肉,”说什么也没用。他只是说:“高祖曾对我许下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我希望吕后遵守律法,不要抗旨不尊。

  萧河、吕后相视一笑,说,“韩信,今天我就让你死的心甘情愿”吕后把手一挥,旁边走来一个士兵,手里拿着一只面口袋。上去直接把口袋罩在了韩信的头上,然后用麻绳在他的脖子处捆了个死结。

  韩信眼前顿时一黑,呼吸也变得不顺畅了。他有些疑惑,不知吕后葫芦里到底卖的啥药?

  这时吕后说话了:“韩信,你还能看到天吗?”韩信明白了,这是吕后之前早就想好对付他的办法。

  韩信仍不死心,觉得自己还有救。

  “我不是还站在地上吗?你仍然没有权利杀我,如果你杀我就是违抗圣旨。”韩信用带着一丝慌乱的口气说道。

  韩信话音刚落,士兵一拥而上。用绳子捆住韩信双脚,倒挂在了钟室半空中。

  吕后微笑的走向前,在韩信的耳边轻轻说道:“说出来你最后保命的一项吧!时间不早了,你也该上路了”。

  虽然吕后说话的声音不大,但在韩信耳中仿佛晴天霹雳。

  人死之前都有求生的愿望,就好比落水的人,即便是一根稻草也要紧紧抓在手里,哪怕稻草的作用对他来说微乎其微!

  韩信同样如此,因为倒挂血涌向了大脑,韩信眼中充血,他用嘶哑的声音说道:“天下没有杀我之兵,士兵都听我指挥,同样没有杀我的武器,你不能用铁杀我!”

  吕后和萧何交换了一下眼神,吕后用手掌“啪、啪、啪”连击三下,随即跑进来了一群宫女,手持削尖的竹竿,围在了韩信四周。

  这时韩信看不到外面的情况,只听到了嘈杂的脚步声。

  吕后用调戏的声音说道:“韩信,谁告诉你杀人只能用士兵,杀死你这些宫女绰绰有余;谁告诉你杀人只能用铁,你没领教过削尖竹竿戳在身上是啥滋味吧?”今天我就让你领教一下女人们的厉害!

  吕后把手用力向下一挥,宫女像疯了一样,拼命往韩信身上猛戳,仿佛是压抑的情绪瞬间迸发。也许她们在想,戳死一个战无不胜的男人是一个弱女子的荣耀。

  文/秉烛读春秋

  民间有这样一种传言,说是当年韩信灭掉齐国后,派人向刘邦讨封假齐王。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后,当时就气得火冒三丈,直接对着韩信的使者大骂起来。

  看到刘邦情绪失控,张良就赶紧踢了刘邦一脚,刘邦顿时醒悟,便立马叫张良给起草了一份委任状,正式册封韩信为“三齐王”,即“与地王齐,与天王齐,与君王齐”。同时,在张良的见证下,刘邦又亲口立下誓约,许诺他“五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见绳不杀,见君不杀”。

  随后,韩信才满心欢愉率领大军到垓下围歼项羽。然而,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刘邦觉得韩信势力太大,便采用陈平的伪游云梦之计,将韩信给活捉,但考虑到先前曾答应韩信“五不杀”,便只将韩信贬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城。

  五年后,代国陈豨谋反,刘邦决定亲自带兵出去平叛,但又害怕韩信在后方捣乱,于是忧心忡忡,却又无可奈何,毕竟君无戏言,自己曾经许诺的“五不杀”,自然不能反悔。这时吕后看出刘邦心思,就对刘邦说:“这事就交给我处理吧,你只管放心出去!”

  随后,吕后逼迫萧何将韩信骗到未央宫的钟室里,然后命令宫女将韩信蒙上眼睛后装入麻袋,接着将其吊在空中用木棍乱棒打死。此时,韩信双眼被蒙住,看不见天;而他被吊在空中,也不见地;让宫女用木棍乱棒打死,也没有违背见铁不杀和见君不杀的原则。这个过程中,也没有用绳子绑住韩信,所以并没有违背刘邦的诺言。

  虽然说,这种说法被大家传得神乎其神,但正史上却没有任何关于“五不杀”的记载,而且这种说法其实也是根本经不起推敲的。因为,韩信从来就不是什么信男善女,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不惜牺牲郦食其夺取齐国,不惜拿钟离昧人头脱罪可以看出来。

  更主要的是,韩信作为最优秀的统帅,奸诈狡猾是他最基本的素质,欺骗对手、迷惑对手一直都是他的强项,所以他自然明白,君王如果想杀你,什么丹书铁券、誓言承诺,统统都可以随时作废,因为最终解释权都在他手上。而想让君王不杀你的真正办法,就是要让他明白,如果杀了你,给他所带来的坏处要大于好处。

  也正因为此,韩信才敢逼迫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后来更是逼迫刘邦给他划分地盘后才肯到垓下围歼项羽。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刘邦、韩信之间谁会真正信任谁呢?韩信又怎么可能天真的相信刘邦那所谓的“五不杀”,刘邦自己也不会搞出这样一件贻笑大方的事情出来。

  后来,韩信在刘邦伪游云梦时,之所以敢独自去拜见刘邦,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实际谋反行为,而钟离昧也已经被他所杀,如果这个时候刘邦拘捕韩信,甚至把他杀掉,会让其他诸侯王没有安全感,甚至兔死狐悲。

  因为,在这些诸侯王看来,这可能就是刘邦打算削藩的前奏,到时其他诸侯王很有可能为求自保而实现某种串联,甚至积极行动起来,如果是这种结果,那刘邦就算成功拘捕韩信,也会引起他难以收拾的后果。

  只可惜,刘邦也是玩弄政治的高手,他身边更是有张良和陈平这种能够洞察人心的高手,所以他们将计就计,直接趁势将韩信活捉,但却没有杀掉韩信,甚至都没有治韩信的罪,只是把韩信封为淮阴侯。刘邦这样做,等于公开向天下表示,自己并不是要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只不过,因为韩信实在太厉害,留着他这个藩,他会睡不着觉。所以只能把他给削掉,但我依然让他享受荣华富贵。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刘邦这样对韩信,并不算过分,而且还非常的宽大。因为,萧何、张良也都只是封侯。

  同时,刘邦把韩信贬为淮阴侯后,也没有把韩信的地盘收归中央政府,而是把韩信的地盘分为两块分封给其他人。刘邦这种处置办法,会让诸侯们感觉,刘邦只是要收拾那些威胁自己的藩王。在这种背景下,韩王信、张敖、彭越、英布就会觉得,只要自己谨慎做事、低调做人,就可以保留既有的地位。因为,刘邦并没有显示出要削藩的意图。

  后来,韩信在淮阴侯的位置上,一直呆了五年时间。此时,燕王臧荼已经被杀、汉王信已被逼得亡命天涯、赵王张敖也被废、彭越已被剁成肉酱诛灭三族,刘邦的削藩计划已经快接近尾声,韩信是死是活已经显得不再重要。

  在这种背景下,吕后就趁刘邦外出平叛之机,果断联合萧何将韩信杀死,将韩信手中的权力给瓜分掉。于是,萧何接替韩信成为大汉朝的相国,并将韩信的五千户食邑也给拿走。(“上已闻淮阴侯诛,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

相关文章Related Articles

  • 5nm制程的fc技术是什么?

    2023-12-30

    指的是使用5nm制程制造的倒装芯片(FC,Flip-Chip)。 倒装芯片之所以被称为倒装,是相对于传统的金属线键合连接方式(Wire Bonding)与植球后的工艺而言的...

  • 巨型计算机用的什么CPU?

    2023-12-30

    ibm巨型计算机用自己的power处理器, intel的安腾志强也被用到巨型机上, amd的皓龙是近年来的最佳选择之一. 用上万个处理器的都有, 国产的曙光有几千个皓龙...

  • 农用三轮车突然发电机不发

    2023-12-30

    保险片的原因。 1、发电机(英文名称:Generators)是将其他形式的能源转换成电能的机械设备,它由水轮机、汽轮机、柴油机或其他动力机械驱动,将水流...

  • 蓬莱东方风电现在还招人吗

    2023-12-30

    蓬莱东方风电现在不招人了。 东方电气风电山东有限公司,是东方电气控股的公司,以风力发电机叶片及主机的研发、制造、销售、运行与维护,为主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