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技术

当前位置:变压器 > 变压器技术 >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有多?

发布时间:2023-11-05 22:49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点击: 标签: 我们 有多 下面 能力 军事 李世民

  下面我们从李世民打的经典案例中,看这位“天可汗”是怎么凭他一个人,打下大唐的半壁江山的。

  公元615年,喜欢游玩的隋炀帝终于被突厥的始毕可汗钻了空子。在雁门关被始毕可汗数十万铁骑堵个正着。

  按理说隋炀帝一般游玩都会有二十多万部队护卫着,据说光一路的旗帜都绵延千里。所以隋炀帝一般是不怕突厥人找事。但雁门这个地方地形比较特殊,再加上始毕可汗有备而来,动用了几十万铁骑,可见对隋炀帝的重视。

  雁门有四十一座城,突厥人拿下了三十九座。隋炀帝虽然还有军民十五万,粮食可以撑二个月。但隋炀帝毕竟不是一代雄主,这个时候自己先害怕了,据史书记载“突厥急攻雁门,矢及御前;上大惧,抱赵王杲而泣,目尽肿。”

  也就是说,当突厥人攻雁门比较急的时候,箭都落到隋炀帝的眼前了。这时候的隋炀帝什么办法也没有,只有抱着他的儿子哭,哭的眼睛都肿了。

  当然始毕可汗为什么想方设法要围住隋炀帝,是因为他被隋炀帝阴了,气急败坏的非要报仇。因此才大兵突然围住雁门。这完全是个人恩怨。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有多?

  但隋炀帝当时还是大隋的皇帝,国家的主人。从后来的历史走向来看,还不如让隋炀帝死在雁门,这样大隋说不定就不会亡。对当时的大隋臣民来说,绝对不能让皇帝称为突厥人的俘虏。所以各地的军队想方设法的向雁门集结。

  屯卫将军云定兴就是跑的最快的那一个。但跑到雁门云定兴才发现,就他一个到了,对面是几十万突厥骑兵。云定兴有点傻了,这不是送菜吗?

  按一般的常理,跑的最快的云定兴碰到几十万突厥骑兵,然后誓死力战,壮烈的为国捐躯了。这是正常的故事结局。

  但这一次故事结局改变了,因为云定兴的军队里有一个十六岁的年轻小伙子,这个小伙子是唐国公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眼看着云定兴要犯傻,李世民就对云定兴说:“将军啊,我们这点人去就是为国捐躯的。问题是,我们就是捐了躯也救不了皇帝。不如按我说的,我们还有一点希望。”

  云定兴说:“你有什么主意?”

  李世民说:“我们多弄点旗帜,把几十里都插上。然后多弄点鼓,夜里不停的敲,突厥人多疑,他们看这么多旗帜,这么多鼓,肯定以为救援的大部队到了。他们说不得就跑了!”

  云定兴就按李世民的方法做,始毕可汗果然以为是救援的大部队来了,一看讨不到好处,就找个借口撤军了!隋炀帝得救了。

  这就是李世民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中,十六岁就已经开始用“空城计”了!竟然还吓走了始毕可汗!从这才开始,李世民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他华丽的表演!

  李渊造反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毕竟造反是一个风险极高的投资。所以李渊总是遇到困难后就想放弃。李渊集团第一个困难就是霍邑。

  其实也不是什么大的困难,主要的困难有三点:

  第一点:隋朝派名将宋老生带领2万精锐屯兵霍邑,等着李渊。

  从后面的战争趋势来看,李渊还是不怕宋老生的。宋老生有2万精锐,李渊自己有三万和突厥人掰过手腕的晋阳边兵。要知道边兵是和突厥人天天玩躲猫猫游戏的亡命之徒。总体实力上要比所谓的朝廷精锐强上一个档次。所以李渊不是很在意宋老生。

  第二点,突然下了一个月的雨,粮草缺乏。

  这一点就比较要了李渊的命了。刚刚第一战就碰到这种情况,按照李渊的小迷信,肯定以为这是老天爷对他的一次警告。他觉得如果在执迷不悟的话,老天爷对他的惩罚更大。他有点心慌!

  第三点,传言他的盟友突厥人在攻打他的老窝太原。

  这个完全是李渊的臆想,因为在出门之前,突厥可汗已经明确的表示支持李渊了。这时候出现这个理由,完全是李渊自己在瞎想。

  其实李渊有这种想法很正常,毕竟造反是完全打破自己习惯和心里惯性的事情。对于李渊这种中年男人来说,给自己找个合适的借口,回到自己舒适的环境中去,至少心里是种安慰。

  所以找出三个理由,李渊就退兵了。但这是造反啊,不是你想造就造,你不想造就不造的。李渊真有点像当然了。李世民看到了这一点,造反没有回头路。他劝说李渊,李渊不听。他就在李渊门前痛哭。直到最后李渊终于明白过来了。追回已经打道回府的军队。

  在雁门一站中,表现出来少年李世民的智谋,而在霍邑一战中,彻底凸显李世民作为领军人物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勇敢!在李渊和李建成对阵宋老生不利的情况下,李世民率领身边的十几个人,直接就冲到宋老生的阵中。《资治通鉴》记载“世民手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

  李世民的勇敢很快把宋老生的人马冲乱,也激励着李渊和李建成,而他们的士兵和将军们也在这时爆发了强大的战力,他们像李世民一样,毫无畏惧的在宋老生的阵中冲杀,宋老生一下子大败。霍邑被拿下,往长安的大门一下子被打开。

  后面还有几次,李世民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李渊起兵的时候,只有三万人马,而单单李世民,打到长安门前的时候,李世民手下已经有了十三万军队,并且令行禁止秋毫无犯。被称为义师。注意,李世民的秋毫无犯很重要,此后屡次战争中,为李世民积累了强大的人气。只要李世民一出征,必然地方百姓踊跃参军支援。这非常重要。所以说,有些人是天生的军事家,比如李世民。

  薛举和他儿子薛仁果发家于兰州,他和李渊的战略目标完全相同。但可惜的是,他们晚了一步。在薛举打到扶风的时候,李渊已经攻占了长安。并且已经靠“约法十二章”赢得了人心。

  但薛举认为他们还是有机会的,因为他们到扶风的时候,总兵力已经达到了三十万。这是一只非常强大的部队。可惜的是,李渊派出了李世民,薛举和李世民一交手,被李世民打的大败,被李世民撵到垅坻,一度想到投降。但由于新下长安,李世民并没有对薛举父子穷追猛打,薛举逃过一劫。

  薛举能成为隋末的枭雄绝非偶然。后又领兵进犯高墌。李世民也被李渊派出对付薛举,但不幸的是,这一次李世民病了,病的还是比较重,只好养病,对刘文静和殷开山交代,不要和薛举打。

  结果刘文静和殷开山不信邪,就和薛举干了一仗。结果八总管都败了,死了几万人,死人都堆成山了。所以薛举还是很能打的。

  此后薛举打出了信心,一直压着唐军打。而唐军几乎没有赢过。后来薛举死了,他儿子薛仁果即位,继续对唐军保持攻势。

  李世民这时病才好。病一好就立刻被派上了前线,可见大唐当时能打的人还是不多。

  李世民到了前线后深沟高垒,无论薛仁果怎么挑衅,拒不出战。并且说“任何人只要说出战就斩!”一直等了两个月,直到薛仁果没有粮食了,他的大将梁胡郎等帅所部来降的时候,李世民才命令出战。

  薛仁果的大将宗罗睺率领着人,在外面叫骂了两个月没有人理他。这时候李世民说打就突然出现了。李世民还是一如既往,不打则已,一打就是如。带着人一顿猛冲,宗罗睺转眼间就被干掉了六千多人。马上就溃不成军,四散奔逃。

  李世民率领着两千多精锐就追。窦轨急的拉住李世民的马说:“宗罗睺只是小败,薛仁果还在坚固的城池里,你这样带几千人就追,是攻不下城的!”

  李世民却说:“薛仁果的将士已经被阻两个月了,已经有放弃的念头了。现在突然大败,形式已经势如破竹,胆子已经吓破了,这个时候不能给他喘息的机会。”

  事实证明李世民是非常正确,薛仁果的守城人员一看到处是溃逃的士兵,都吓破胆了。李世民的两千骑兵一到城下,薛仁果的士兵就马上投降了。

  还没到半夜,城里人投降无数,薛仁果无奈出城投降。李世民一举平底了长安以西的大片地区,直到兰州。直接扫除了长安的西部威胁。

  这一战极具代表性,李世民杰出的军事才能展现无遗。精确的判断,无与伦比的捕捉战机的能力。快速的推进能力,形成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势,瞬间瓦解敌军的能力。

  作为最早称帝的薛举父子,几十万大军一朝被李世民灭的干干净净!

  说一句很实在的话,在北宋之前,不要说大一统的和平时期人才倍出。就连乱世中造反着都非常有素质有能力。比如刘邦和项羽,再比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刘备孙权,还比如隋末的刘武周宋金刚,王世充和窦建德。这些人都是一时的枭雄。

  宋金刚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宋金刚最早跟的不是刘武周,而是跟着一个叫魏刀儿的人混。宋金刚和薛举有明显的差别,就是薛举是当地富豪,非常有人望。因此薛举的造反有群众基础和财政基础。所以薛举差点拿下长安。

  而宋金刚起身于草莽之间,典型的穷苦人家出身。这里就有区别了,虽然结局是相同。宋金刚也起来造反,手里最多的时候只有万把人,还被称为贼。宋金刚和魏刀儿刚开始自由自在的造反的时候,窦建德已经开始实行公司之间的兼并了。结果在兼并过程中,魏刀儿战死。余下的人投降了窦建德。

  宋金刚手下的人也想投降窦建德,但宋金刚不同意。因为魏刀儿的战死,宋金刚对窦建德恨之入骨。对于穷苦出身的宋金刚来说,男子汉大丈夫行走江湖讲究的就是一个“义”字。所以宋金刚坚决不降。为了避免让大家为难,宋金刚拔出刀要自杀,被手下及时拉住,才没有死成。不得不说,宋金刚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人。

  其实就当时的情况来看,窦建德作为领导人的名声非常好,并且志向远大,会用人。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领导人。但大丈夫“义”字当头,宋金刚和下属只有投降了当时的刘武周。

  刘武周本是隋朝边关马邑的一个校尉,后来天下大乱,就趁势杀了马邑太守,然后联合突厥,顺势成就了一番功业。本来刘武周只想成为一个草头王,没有想成什么大事。但宋金刚来投,让刘武周非常高兴,因为刘武周知道宋金刚善于用兵。非常奇怪的是,窦建德居然不知道。

  刘武周对宋金刚非常下血本,把自己的军队和财务分给宋金刚一半,宋金刚也投桃报李,休了自己的妻子,娶了刘武周的妹妹。所以姻亲关系才是乱世合作最稳定的纽带。

  宋金刚不但善于用兵,更擅长战略安排。他对刘武周无所不言,要刘武周南下拿下晋阳和太原,然后占领长安,南下争天下。不得不说,宋金刚非常有战略眼光。也多亏李渊抢先一步占领了长安。

  想在乱世成一番功业,光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是不行的。比如诸葛亮想恢复汉室,策略很好,但没有韩信一样的军事家执行。所以功败垂成。

  宋金刚不一样,宋金刚有策略,并且自己还非常能打,很快帅兵两万围住太原。李渊看到了太原的危机,就派自己的亲信大臣裴寂北上抵抗宋金刚。但可惜的是,裴寂打不过宋金刚,虽然裴寂带领了十几万人,宋金刚只有两万,但战争从来就不是只看兵的数字,而是看将军的才华。

  裴寂是败了,但还不至于兵败如山倒。但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镇守并州的李元吉看到裴寂败了,竟然吓破了胆。李元吉竟然放弃并州,带领一家老小跑了。刘武周趁机占领并州。

  刘武周显然也懂得兵贵神速,马上派宋金刚攻陷了晋州。至此,李渊阵营被打破了胆,整个根据地被刘武周宋金刚拿下。右骁卫将军刘弘基被抓。宋金刚兵峰所指已经到达了黄河边上的河东,离长安已经非常近了。这时候李渊已经慌了,想着往哪里逃了。

  李渊这时候还没有完全信任李世民。所以他派出了两路人马抵挡宋金刚。一路是李世民,史书甚至都没有说领了多少兵。估计李渊已经没有指望李世民能赢。一路是永安王李孝基,这一路人马比较雄壮,单单几个下属历史上都非常有名,于筠、独孤怀恩、唐俭等,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人物。

  可惜的是,李孝基这一路还没有怎么施展才华呢,就被当时还是宋金刚的下属尉迟敬德一个夜袭,李孝基,于筠、独孤怀恩、唐俭全被尉迟敬德抓了。李渊震惊,长安震惊。在所有人的心里,都是两个字“完了”,这下真的完了。兵打没了,将也被抓了,新生的大唐已经没救了。李渊已经离开长安,来到了蒲津关。希望做最后的努力。

  但无论是宋金刚还是刘武周,这时候都已经觉得胜券在握。蒲州已经收入囊中,在往前一步就是长安。这时候李世民领着人马出龙门,囤柏壁。

  李世民人马虽少,但李世民有三大优势或许宋金刚没有发现:第一,李世民手下有当时名将殷开山,秦叔宝,程咬金。这时候尉迟敬德还没有投降。第二,李世民的军队一到,老百姓扶老携幼前来劳军。这个很重要,李世民的秋毫无犯已经为他挣来了强大的人气。这是裴寂李孝基所不具备的。第三,李世民非常懂得知己知彼。李世民一到柏壁,只是偷袭了两次,打了两个小胜仗,然后就是深沟高垒,拒不出战。

  大家都不服,请求出战。但李世民却说,宋金刚领着大部队一路打过来,已经打出了气势。所以不能直接和他交战。并且他从马邑打到河东,已经横跨千里,远离根据地,必须速战才能解决粮草问题。所以我们不着急,只要堵住他就可以了。

  李渊的幸运是拥有了李世民。如果没有李世民,宋金刚真有可能拿下长安。但有了李世民就不一样了,因为李世民战无不胜。所以宋金刚输的不冤。

  宋金刚果然如李世民预料的那样,慢慢的失去了锐气。军心浮动准备回去的时候,李世民动了。这一次打宋金刚和打薛仁果一摸一样,李世民一旦开始启动,就如疾风暴雨。宋金刚的兵一败,结局就注定了。

  这时候李世民的勇猛就完全体现出来了。李世民领着前锋精锐一路猛冲,根本不给宋金刚任何喘息的机会,一天打八仗,直接把宋金刚的部队打蒙了,把宋金刚也打蒙了。

  李世民领着前锋一个晚上追出两百多里,最后刘弘基拉住李世民的马说:“您不能再追了,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更何况大部队还没跟上来,太危险了!”

  李世民却说:“宋金刚是一个很会用兵的人,他的士兵被打蒙了,他无法领导,如果这时候让他缓过劲来,就非常难打了。这时候乘胜追击,可以一举灭掉他。这个时候是为国牺牲的时候,我怎么能爱惜自己身体!”

  李世民都这样说了,底下谁敢反对,大家都两天没吃饭,三天没下盔甲,一路狂奔,直接把宋金刚刘武周追到了大漠,追到了突厥范围。太原,晋阳直接被收服,宋金刚刘武周手下大都投降李世民,其中包括尉迟敬德。

  这就是李世民,宋金刚刘武周打了大半年,李世民三天搞定。所以李渊是幸运的,拥有一个战神儿子李世民。而击败宋金刚和刘武周不同于击败薛举,薛举和薛仁果没有把大唐打的丢盔卸甲。而宋金刚几乎击败了大唐一半以上的武将,打的大唐几乎要放弃长安,所以这一战,奠定了李世民在大唐无可动摇的军事地位。可以说,李世民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大唐江山。想得天下非常简单,你必须拥有一个战神。

  王世充是隋末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并且这个军事家不是吹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因为王世充击败了隋末最大的造反势力,瓦岗寨。王世充击败了隋末最牛的人物之一,李密!所以王世充的军事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即使是这样,李渊仍然派李世民东征洛阳。因为大唐已经稳定了自己的后方。西北的三大势力都被清扫掉。薛举,李轨,刘武周。所以大唐已经稳居关中,开始逐鹿中原,问鼎天下。最重要的是,大唐上下对李世民的军队能力已经到了盲目自信的程度,觉得只要李世民出征,肯定能赢。

  而李世民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经过打薛举和刘武周,李世民二十多岁的年纪,已经成长为杰出的军事家。

  虽然王世充难打,但对李世民来说不是什么难事。更何况李世民最擅长的不是打仗,而是收拢人心。很快,王世充手下很多人投降李世民,李世民就这样慢慢的一点一点的扫清王世充的外围。而王世充的儿子也不争气,镇守虎牢关的太子王玄应,不但没有管住自己的属下,反而听说属下准备投降李世民后弃关跑了。白白把虎牢关送给了李世民,后来坑死了来救他们的窦建德。

  李渊的儿子李元吉无能,丢弃了太原跑回长安。王世充的太子也无能,丢了虎牢关跑回洛阳。都是遇到困难找老爸。但问题是李渊还有一个儿子李世民,而王世充却没有。就因为这一个不同,王世充的败局已定。更何况此时李世民已经建成一个神秘莫测的部队“玄甲军”。

  这支部队也就一千多人,下辖四大统领,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翟长孙。这支部队的领军人物,就是天下闻名的李世民。

  玄甲军有多厉害,《资治通鉴》有记载:李世民率领五百玄甲军登魏宣武陵的时候,非常不幸,被王世充知道了。王世充得到这一个机会,领一万多精锐来袭杀李世民。瓦岗寨著名英雄单雄信直奔李世民,结果被尉迟敬德一槊刺于马下。

  李世民率领这五百人很快冲出重围。本来王世充以为李世民冲出重围就跑了,已经做好了追击的准备,没想到李世民和五百玄甲军没跑,很快又杀回来了。

  就这样,李世民领着五百玄甲军,在王世充的一万多精锐里纵横驰骋,杀出去又杀回来,杀的王世充这个憋屈啊。到底是谁在包围谁呢。王世充是走又走不掉,留又留不住。被后来赶上来的屈突通直接包了饺子。本来以为老天爷送上来的机会,结果变成了死神来了。这就是李世民和他的玄甲军。

  仗打到这份上,王世充已经绝望了。这样的敌人你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打败他。李世民在打王世充的时候,基本上就是跟天神一样了,所有的人都知道李世民能打。王世充知道,窦建德知道,吉利可汗也知道。但没有人知道怎么击败李世民。

  所以当李世民大军包围洛阳的时候,窦建德敏锐的意识到,不能让李世民灭了王世充。因为王世充一死,下一个被灭的就是他窦建德,他打不过李世民。

  所以窦建德征招了十万精锐,直奔洛阳而来。而李世民的军队正在围洛阳,窦建德来的正是时候。按窦建德李渊等人的思维,窦建德有十万人,李世民至少要凑够五万人才能跟窦建德交战。因为窦建德本身还是很能打的。要不怎么会征服了河北。

  所以李渊亲下诏令让李世民班师,就算给窦建德个面子。也好给李世民个台阶下。而李世民却拒绝了李渊的好意,让李元吉继续围住洛阳,而他自己率领3000人来到虎牢关,阻挡住了窦建德。

  窦建德认为他的十万人可以干掉李世民的3000人。但李世民不这样认为。更为重要的是,窦建德的谋士凌敬不这么认为。窦建德的前锋部队一万多人和李世民亲自率领的玄甲军一交手,被打的大败。凌敬马上意识到坏事了,绝对不能和李世民这样在虎牢关相持。要知道薛举是这样败的,能打的宋金刚也是这样败的。一旦被李世民堵住,只要给他一次机会,就会万劫不复。

  所以凌敬马上找窦建德,要窦建德放弃虎牢关,马上调转方向,兵峰直指长安。李世民能打,但大唐除了李世民,现在没有能打的了。兵法云“避实击虚”,只要窦建德直插长安,洛阳的局势立刻就解了。

  但窦建德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他率领着十万人,竟然干不过李世民的三千人,这样还要绕着李世民走。这是窦建德完全不能接受的。我有那么差吗?让窦建德更没有面子的是,窦建德的老婆竟然也认为凌敬说的是正确的,应该采用凌敬的策略。这让窦建德觉得很没有面子。因此窦建德坚决放弃凌敬的策略,非要在虎牢关干死李世民。孙子兵法说:“十倍而围”,我现在有十万啊,李世民只有3000人。我怎么也要虐死他,窦建德几乎心里发狠了,太没面子了!

  但事实证明,打仗真不能看人数。问题是窦建德的十万人挤在虎牢关前,根本阻挡不住李世民每天出来溜达一圈。并且溜达习惯了,窦建德的士兵也无所谓了,反正也抓不住李世民。

  这就是李世民要的效果,习惯和麻木。这一次李世民照例又带着玄甲军出来溜达,窦建德的士兵照例没怎么注意。但这次李世民带着玄甲军快速穿插,直接奔着窦建德的中军大帐。李世民的玄甲军如一道闪电,迅速冲到窦建德的中军大帐,窦建德的军队还没有来的机反应就被打散了。窦建德成功的做了俘虏。就这样,比打宋金刚更轻松,一战窦建德做了俘虏。李世民在虎牢关平定了河北。

  王世充无奈出来投降。中原两大枭雄,一举荡平,李世民达到军事生涯的巅峰,从此天下再无敌手。

  我是红辰,为您解答。

  主席说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游牧民族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

  从史料上来看,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从李渊晋阳起兵开始,李世民先后领兵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以及他当了皇帝后的领土扩张战争,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

  史书记载晋阳起兵也是李世民提出的建议,这时的李世民刚满20岁,但他已经是个老兵了。就在两年前,他随军前往雁门关去营救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

  隋末起兵的可不止李渊一家,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华夏大地已经被众多的军阀割据了,如果不是唐朝最终平定天下,又将是一个南北朝那样的乱世。

  接下来我们来看李世民亲自指挥的战役,从中了解他的军事能力和思想。

  李渊起兵后,一家人商议决定,首先进兵关中,夺取长安城。快到霍邑时,适逢大雨阻路,粮秣不济,又有传言说突厥人和刘武周要抄他们的后路,李渊想退兵太原再从长计议,被李世民劝阻了。

  ”唐兵西,将至霍邑,会天久雨,粮且尽,高祖谋欲还兵太原。太 宗谏曰:‘义师为天下起也,宜直入咸阳,号令天下。今还守一城,是为贼尔。’“

  到达霍邑城下,守将宋老生选择闭城不战,李世民率数名骑兵靠近城墙挑衅,被激怒的宋老生出城而战。城外李唐军兵分两路,李渊和李建成在城东结阵,李世民和柴绍(李渊的女婿)在城南结阵,宋老生心想擒贼先擒王,于是率兵去攻打城东的李渊,李建成在战斗中坠落马下,和李渊一起败退了。

  史书记载,在这紧要关头,李世民从南面率领两千骑兵冲下高坡,冲断了宋老生的军队,宋老生大败而逃,拉住绳子想要爬上城,李世民追上前去,斩了宋老生,平定了霍邑。

  武德三年(620)七月,李世民已经先后平定了薛仁杲(薛举的儿子)、刘武周和宋金刚,这次轮到占据东都洛阳的王世充了。这王世充手下有一员悍将叫单雄信,在此次战争中差点俘虏了李世民,是块难啃的骨头。

  王世充率三万精兵在慈涧(今河南新安县磁涧镇)扎营,李世民率轻骑骚扰,不想中计被围,单雄信率骑兵冲击李世民的军阵,李世民让手下先走,自己断后,只见其左右开弓,箭无虚发,射杀了不少敌兵,还擒获了王世充手下的一名大将,王世充不敌李世民,便退守洛阳。

  在困守洛阳期间,王世充一面固守城防,一面派人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深刻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在武德四年二月,率领十万兵马援助王世充。

  这时手下们都劝李世民先避其锋芒,从长计议。李世民说现在不各个击破,让二贼汇合更难打。于是命令屈突通和李元吉留下继续围困王世充,亲率3500骑兵去虎牢关迎击窦建德。这次战斗不仅打败了窦建德,并且生擒了窦建德。洛阳城里的王世充一听窦建德竟被活捉了,吓得赶紧出城投降。

  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当朝只有李靖可与之媲美,他指挥的战役十天十夜也说不完,我没提及的战役还有哪些?欢迎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在评论区补上,谢谢支持。

  李世民和李靖是唐初最杰出的两位军事家。

  北宋有一本兵书《李卫公间对》,上面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记录了李世民和李靖的军事思想。李靖向来以“论孙、吴之术” 而闻名于世, 军事上造诣颇深。李世民虽然没有留下理论专著, 但从《李卫公间对》的记载上看,他的军事谋略与作战艺术并不比李靖差。所以后人评论说“夫卫公在唐,诚一代 元勋。然太宗将略远出其上,非若高帝于淮阴,真弗如也。”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有多?

  历史上任何一个军事家的军事艺术都是从战争实践中得来的,世上决无纸上谈兵的军事家 。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是他在百战中学习而来的。他出生关陇集团,祖辈均为武将,从小接受骑射征战的学习。李世民曾回忆说 :“联少尚威武,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他最喜欢读曹操注的《孙子兵法》,具有系统的军事理论素质。

  隋末大业十一年,年方十八的李世民初次登上战场,跟随父亲李渊参与了甄翟儿的起义。 他和李建成直捣西 河,进攻霍邑,击败隋朝守将宋老生,由此始定霸业 。

  唐初统一战争的胜利,李世民与李靖功劳最大。李世民即位后,由于身份的转变,他不再直接参加一线战斗,而转为后方指挥。在贞观三年到十三年的十年中,为了统一西北 ,李世民派李靖、侯君集、苏定方、薛万彻等人平定了东突厥 、吐谷浑和高昌等国,把西起阴山、北至大漠的广阔地带收入唐朝版图之中。在这历次战争中,唐太宗知人善任,运筹惟幄,决胜千里,体现了一名优秀战略指挥家的杰出才能。

  回顾唐太宗一生的军事活动,在历代帝王中,象他这样身经百战且有显赫军功者十分罕见 。他晚年征高丽的失败,并不能成为否定其在古代军事史上的地位。

  《孙于兵法》说:“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 唐太宗对此运用的水平很是高明。 唐朝初年强敌是陇右豪强薛举,此人曾在武德元年入侵长安,在高坡之战击败过李世民。薛举病死后,其子薛仁杲继续大举攻唐。 李世民 汲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坚壁不动” ,经过六十余天的相持,敌军粮尽,军心动摇。 李世民看到 “彼气衰矣,吾当取之”,迅速发动进攻,取得了决战的胜利。

  李世民并不是个保守的指挥官。一旦反攻时机来临,他就会毫不犹豫的亲率精骑冲入敌阵, 或者迁回敌后,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武德元年十一月,李世民看到薛仁杲呆军队气己衰,便果断“亲御大军,奄自原北,出其不意将晓骑数十入贼 阵, 于是王师表里齐奋 , 罗喉大溃 。” 这种骑兵阵后反击战术,李世用得得心应手。在与刘武周军的军队交战时,李 世民果敢地组织反击,“率精骑击之,冲其阵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类似 的例子举不胜举。李世民这种战法,符合《孙子兵法》中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之道,更可贵的是,李世民本人总是亲率精 骑,冲入阵后,表现了非凡的指挥才能和勇敢精神。

  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时,提到“太宗之定天下,多以出奇取胜。”准确地概括了李世民指挥艺术的特点。

  李世民的指挥艺术,还体现在反攻中的“兵贵神速”和连续作战的精 神,对敌人穷追猛打,不给敌人以喘息机会,力求全歼敌人。李世民把这种战术比喻为 “破竹之势”。 晋阳起兵 后,唐军在李世民的指挥下,仅仅半年就攻克长安,为李唐王朝的创建奠定基础,正是这种军事思想带来的成果 。武德元年浅水原决战后,李世民率领二千余骑追击宗罗喉,有人提出“仁杲犹据坚城 ,未可轻进,请且按兵以观之 ”。李世民说:“ 吾虑之久矣,破竹之 势,不可失也,勿复言!” 正是在这种战略意图的指挥下, 唐军取得了战役的巨大胜利 。

  从军事学上说,所谓“围城打援”是以一部分兵力包围孤城坚守之敌,同时集中主力歼灭来 援之敌,最后达到胜利的目的 。 这种战方法李世用得十分娴熟。在与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争中,王世充采取“婴城自守,以待建德之援 ” 的战略;李世民则以“围城打援”的方针对付,以部分兵力包围王世充的老巢东都, 但围而不攻,“坐收其敝”;对于援军窦建 德则以主力出击,力求全歼 。

  事实证明这样的部署是正确的,李世民用这种战法,消灭了王、窦两大集团,在国古代战争史上写下了“围城打援”的光辉战例。

  “兵者,诡道也”。李世民也深得“兵不厌诈”之三味。隋末大业十一年,隋场帝在雁门为突厥所围,下令各地勤王。年轻的李世民建议:“ 始毕可汗敢举兵围天子,必谓我仓碎不能赴援故也。宜昼引族旗数十里不绝,夜则征鼓相应,虏必谓救兵大至, 望风遁 去。 不然, 彼众我寡, 若悉军来战, 必不能支”。 虽然他的建议由于其种种原因没有被采纳,但李世民的这条“诈计”,还是得到了后人的肯定 。

  贞观四年突厥被唐军打败后,领利可汗“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内附。”李世民识破了突厥的缓兵乏计,采取“阳为许 和、 阴实备战”的策略,让李靖乘胜打击突厥势力。 在和谈幌子掩护下,唐军一举平定东突厥,俘获了领利可汗。所以说李世民是精通“诡道” 的军事家 ,他的“诈”就是他的“智”。

  说李世民是军事家,还因为他既知兵又知将,能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用自己的奋勇作战的榜样力量来鼓舞士气,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在唐初的浅水原决战中,李世民率先冲陷敌阵, “于是王师表里齐奋” ,激发了士卒们奋勇杀 敌的精神, 取得一场大胜。

  在与宋金刚交锋时, 唐军“夜宿于雀鼠谷之西原, 太宗不食二日, 不解甲三日。 军中唯有一羊, 太宗抚将士, 与之同食。 三军感恩皆饱而思奋。”几乎在每次战役中, 李世民都冲锋在前, 身先士卒,鼓舞士气,这也是他手下的军队能够打硬仗和打胜仗的原因之一 。

  李世民还十分注意收罗人才,尤其是骁勇的骑兵将 领。秦叔宝和程知节都是中途降唐的将领,李世民都这两人十分器重,任命秦叔宝为马军总管, 程知节为秦王府左统军。这两位将领在李世民平定天下的战争中都起了重要作用。 又如刘武周的手下尉迟敬德,曾多次击败唐军,尉迟敬德投降后,“诸将疑敬德必叛” ,李世民却对尉迟敬德推心置腹,使其感恩不尽,愿意为李唐竭忠效劳。 表现出了非凡的卓识 。

  当然,李世民不是神,他晚年征高丽是他军事生涯的败笔。但是我们不能以一次战争的胜负去全盘否定李世民的军事才能。虽然我不同意用“”这个词来形容李世民的军事才能,但是他确实是一个杰出的指挥官,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这一点,在帝王中是不多见的。

  李世民,游牧突厥国的人给他送了一个绰号:天可汗。

  游牧民族有个习惯,就是崇拜强者、信奉强者,李世民作为最富盛名的君王之一,以其特有的文治武功屹立在最强帝王行列之中。

  李世民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是隋朝的唐国公李渊。祖母是隋文帝杨坚之妻独孤皇后的妹妹。看到了吗,妥妥的贵族之家。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作为热血青年得李世民和大臣刘文静商量着起兵反隋,最终说动了李渊,撑着隋炀帝杨广,去江都看琼花,归途被瓦岗起义军截断之际,发兵攻占了隋朝首都长安城。过不了多久,隋炀帝杨广被奸臣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杀害。李氏父子再无顾忌,逐鹿天下。这时候的李世民开始崭露头角,接受瓦岗英雄、平定刘黑挞、击败洛阳王王世充、生擒夏王窦建德,被李渊封为开府秦王。

  何为开府,意思就是可以自行招募武将、聘请智囊的组阁模式宛如一个小朝廷。到了唐朝鼎定天下,秦王府的各类人才被朝廷征用,隐隐有被架空的趋势,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任然绝地反击,在玄武门之变中爆发,在大将尉迟恭的帮助下,斩杀齐王李元吉、斩首太子李建成,上位皇帝宝座。内忧平定,外患突起。

  北方草原的突厥军事帝国首领吉利可汗,发兵攻打唐帝国首都长安城,由于事发突然,唐朝都城只有为数不多的3万老弱病残之兵。面对吉利可汗的十数万铁骑,李世民率领文臣武将,带领几千挑选出来士兵,依城和吉利可汗十数万骑兵对峙,最终生性多疑的吉利可汗带兵退走。

  之后,李世民带领唐朝备战突厥,三年后发兵攻击匈奴,击败匈奴,迫使匈奴分裂,东匈奴和西匈奴,最终击败匈奴。接下来又击败了吐谷浑等国。

  开创了大唐300年基业。

  (玉之溪)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虽然很厉害,但若要用两个字来形容,显然太夸张了!

  很多人在说起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时,常引用毛的一句话:“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但其实呢,很多人在引用这句话时,多少有些断章取意。

  因为,毛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从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毛高度推崇李世民,是因为李世民的用兵原则,与我军的用兵原则,那是惊人的相似。总而言之,都是力求在具体战场上,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然后围歼对方。

  比如,我朝的三大战役,我军几乎都是在具体战场上以绝对优势兵力碾压对方,后来面对美军,也是在具体战场上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对方。从这层意义上说,与其说毛推崇李世民的军事才能,还不如说毛非常欣赏李世民能够始终保证自己在具体战场上拥有绝对优势兵力。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能够始终保证自己在具体战场上拥有绝对地优势兵力呢?

  一方面自然是因为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可以快速有效的调兵遣将;但另一方面,显然是因为李世民与王世充、窦建德等人相比,本身就拥有资源上的绝对优势,在这种背景下,他自然可以比较容易的让自己在具体战场上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

  当初,我朝面对国军和美军时,在资源上都是处于绝对劣势地位,但却依然能够做到在具体战场上拥有绝对优势兵力,这才叫做真正的。李世民拥有绝对优势资源,能够始终做到在具体场上拥有绝对优势兵力,这自然很强,但距离显然还有一定差距。

  接下来,我们再来具体分析下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据统计,大唐帝国早期的重大战役,主要有七个,我们可以依次来详细分析。

  第一个大战役是夺取关中:在这场战役中,李渊是元帅,李建成是第一副帅,李世民是第二副帅,李元吉是第三副帅。在这种背景下,大家真觉得这场战役全部都是李世民的功劳么?

  好吧,就算李渊、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是打酱油的,全部功劳都是李世民的,问题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夺取关中,实在不需要多神奇的军事能力。

  因为,当时大隋帝国已呈崩盘之势,各地造反势力是如火如荼的展开,而大隋帝国的军事主力,又被李密牵制在中原战场根本无法脱身,所以李渊在夺取长安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遇到过值得一提的军队。

  更重要的是,由于李渊也属于是关陇贵族出身,他与关中的那些实力派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种背景下,在李渊、李世民率军来到关中之前,李世民的姐姐就已经在关中拉起了七万大军,就等着和李渊会师,而等到李渊来后,关中很快就闻风而定。从这层意义上说,即便没有李世民,李渊夺取关中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第二个大战役是夺取巴蜀、陇右和河西:在此过程中,巴蜀是李孝恭夺取的;河西是安兴贵夺取的,李世民只是领衔夺取了陇右。更主要的是,李世民夺陇右时,李孝恭已夺取了巴蜀,李唐政府已经拥有了绝对的地盘、人力、物力、财力、兵力优势。

  第三个大战役是大败刘武周:最初刘武周节节胜利,主要是因为背后的突厥支持他。而李世民出兵时,经过大唐帝国一系列政治外交工作,突厥改而支持大唐帝国了。在这种背景下,李世民大败个刘武周,有什么稀奇的。

  第四个大战役是击败王世充和窦建德,夺取关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战役算得上是李世民最引以为傲的,问题是,在开战之前,李唐政府已经完全占据关中、山西、巴蜀、陇右和河西,而王世充只占据中原,窦建德只占据河北。

  要知道,之前北方双雄争霸时,通常是一个人占据关中,另一个人占据关东,包括山西、中原、河北和山东,这样双方才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

  现如今,李唐政府不仅占据关中,还占据巴蜀、巴蜀、陇右和河西;而王世充和窦建德就算联手,也就只有中原和河北,勉强占据半个关东。在这种背景下,李世民以强胜弱,自然可以称得上很强,但要说,显然太夸大。

  第五个大战役是夺取江南,这是李孝恭和李靖领衔实现的;第六大战役是平定东突厥,这个也是李靖领衔实现的。

  至于第七大战役就是与高丽的战争,这是李世民领衔的,问题是,这场战争,严格意义上说,是李世民被打败了,因为说一千道一万,李世民并没有征服高丽。

  李世民作为唐朝开国功勋,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其军事能力那是相当强悍的。现代伟人读史总结有这么一句话“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能得到毛主席的如此高的评价,可见李世民的军事能力绝非浪得虚名。

  李世民可以说是军事天才,年纪轻轻就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被封为天策将军,从封号上来讲,已经是最高称号了,都到“天”了,这足以说明他的功绩,要知道这些封号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个封号,是李渊自己想出来的,因为已经封无可封了,李世民当时22岁。

  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李世民的军事能力有多强,在隋末统一战争中,李世民除了经常亲自上阵、披坚执锐外,还得为整个军队派兵布阵,出谋划策,从粮草安排到击败敌人,简直就是全能型人才。在对战薛氏父子的战争中,李世民统兵三万,击垮了号称二十万大军的西秦军;在于宋金刚的战役中,八千击灭数万之众;最著名的莫过于“虎牢关战役”,区区以三千精锐士兵,打的窦建德十万大军丢盔弃甲,还俘虏了窦建德,关键还顺手灭了王世充,这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在统一战争中,李世民以一人之力,把军事敌对势力全部扫灭,而且都是以少胜多,无一例外,纵观李世民的军事生涯,简直有如神助。

  “玄武门之变”更是李世民的军事能力和协调能力的一个缩影,在短短的时间内,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软禁李渊,控制玄武门等,这些无不反映了李世民的军事能力。

  军事能力有多么,我们来用军事事实来看一下。

  少年时期的李世民能文能武,十六岁那一年展现了其军事奇才,而且还是救驾之功。

  公元615年的八月,隋炀帝杨广被困雁门,被十万大军重重包围,杨广命各地诸侯出兵勤王,其中就有跟随云定兴将军的李世民。

  李世民根据大致情况作出判断,始毕可汗围困天子必定认为我方无法救援,要是我们在白天快速行军,过程旌旗飘扬,尘土四起,有虚张声势的作用,让敌人以为我方大军压境,吃掉区区10万,完全是塞牙缝,敌人闻风丧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始毕可汗受到各地诸侯起兵勤王,气势汹汹,可一时还无法攻克雁门。如果继续待下去,就有可能遭到反包围,得不偿失,就跑路了。

  隋炀帝不知道是过了几年,李世民将是分割自己王朝凶手之一。

  这就是十六岁的李世民所展现的军事才能,十六岁的我还在为学业而苦恼。

  可这只是李世民军事才能的冰山一角。

  在李世民十九岁的时候,在浅水原的战役中,在己方士气低下,也明白士兵的士气对军队有很大的影响,这时候不是追究战败失败的原因,而是让军队恢复战斗力。

  李世民发表一番激情演讲,大概意思是我军打了一场败战,士气低下,敌人打了胜仗,骄傲,有一股唯我无敌的气势,这是优点亦是缺点。因为敌人对我们的轻视就是最大的错误。但我们身上有一股“知耻而后勇”的勇气,更有一份对胜利的执着。

  这一份演讲下来,彻底讲将士们的狼性激发出来,他们只在等待一个机会,而李世民就是那一头狼王。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双方僵持六十天左右,薛仁杲的军队粮草跟不上,陆续出现断粮的情况,这一情况被李世民察觉,认为久等的战机来了。

  李世民在浅水原布下埋伏,引诱薛仁杲率大军前来,打了一个漂亮的战斗,歼敌几千人。

  李世民觉得不过瘾,亲率2000骑兵追击逃窜之敌,在我军的乘胜追击,势如破竹,薛仁杲怕了,投降了。

  浅水原战役的胜利消除西顾之忧,保障了关中安全。

  唐王朝本计划一举平定中原的时候,远在河东的刘武周正在兴风作浪,一口气把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太原给拿下了。

  这可把李渊难受的要死丢哪座城池也不能丢了太原呀!

  李渊这时候想到自己二儿子李世民是可以扭转这一败局的人,此时的刘武周大军挥师南下,只要跨过黄河,可直接兵指长安。

  这时候,李世民站了出来说“愿假精兵三万,必能平殄武周”。

  武德二年十一月,李世民趁黄河结冰之际,率军从龙门踏冰渡过黄河,进驻柏壁,与宋金刚主力对峙。

  在李世民的指挥下,小胜了一把,士气高涨,部下纷纷请战认为此时应该乘胜追击。可李世民认为决战时机未到,需要隐忍。

  武德三年初夏,河东地区的平静被打破,刘武周由于作战失利,而且粮草告急,不得不撤退,可李世民就死死咬住,不松口,李世民一旦抓住机会,就绝不会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最后是收复失地,河东地区收复,即将开启逐鹿中原,谁胜谁败,我们拭目以待。

  这时候,李世民只有二十岁,就有如此战绩,实在是令人佩服呀!

  说起来以少胜多的战役,不得不说的是虎牢关战役,李世民率3500玄甲精兵支援虎牢关,大破窦建德十万余众。

  想要以少胜多玩的更多的心理战,也是一场闪电战,需要牢牢掌握战场时机,机会也许就那么一次,毕竟实力悬殊。如要获胜,就必须兵行险着。

  李世民派出300骑兵诱敌,窦建德自然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战机,出兵围剿李世民的骑兵。

  窦建德没有想到的是李世民亲率3000左右的骑兵,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在敌营来回穿插,擒贼先擒王,追击数十里,杀了三千多人,平均下来每个人才杀了一个,俘虏了五万人。

  这不得不佩服李世民对时机的把握,对人心的掌握。

  不妨想象,李世民身披金甲,跨做骏马,身后是旌旗烈烈,尘沙避日,策马奔驰,意气风发。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是非常的,是一位合格的统帅,他应该感到庆幸的是,手下有一群敢为他出生入死的好兄弟,比如李靖、李勣、秦叔宝、程咬金等人。

  李世民的成功不是一个人的成功,而是一群人的成功。

  以上是@笔说文史的看法,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我是@笔说文史,一个爱看书的少年郎,愿用笔书写历史的风云,跃然纸上,想回到过去,看看历史的车轮是如何向我们走来。

  毛主席曾经说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意思就是自古至今军事才能第一的是李世民,其次才是朱元璋。

  自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起,李世民亲自参与四场大战役。

  一、浅水原之战

  薛举盘踞陇西,自称西秦霸王,后称帝,他是让李世民唯一一次尝到大败的人。他曾大败秦王李世民,活捉刘弘基、慕容罗睺等李唐名将,名噪一时。可惜自己死后,儿子不争气,李世民在浅水原之战采用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坚壁不出,穷追猛打的策略,大败薛举儿子薛仁杲,不仅报仇雪恨了,还灭了西秦政权。

  二、柏壁之战

  刘武周政权,依附突厥,占据了有充足物资的河东大部地区,威逼关中,当时对李唐威胁很大,在打败齐王李元吉后,势力更是越来越强。后来刘武周继续南进,李世民出征,屯兵柏壁,与其相持,占据有利地形后,用以饱待饥之策,坚壁不出,养精蓄锐,以逸待劳,在柏壁之战之战中大败刘武周,消灭了割据于河东的刘武周势力。

  三、虎牢关之战

  这是李世民最为经典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直接奠定了唐统一天下的基础。当时李世民用兵攻打洛阳王世充,窦建德率大军十万(号称三十万)前来救援,李世民分兵两路,一路继续围困洛阳王世充,自己则亲率三千轻骑,星夜驰往虎牢以拒窦建德。李世民的三千精骑当时捉住时机,在夏军疲惫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夏军,夏军大败,这场战役李世民以三千骑兵打败窦建德10万大军,名震天下。窦建德兵败后被捉,而王世充也因没了援兵,选择了投降。李世民以少胜多,这一战灭了两个政权。

  四、洺水大战

  刘黑闼是窦建德部将,于窦建德死后,起兵反唐。他先后击败李神通、罗艺、李世绩等名将,严重威胁唐朝在河北地区的统治。李世民出兵征讨刘黑闼,他前期选择闭垒不战,用奇兵断敌粮道,待其粮尽气衰,精骑出击,并决开洺水助战,大败刘黑闼军,刘黑闼率残军逃入突厥。

  李世民在战斗中注重战前侦察,虽屡次遇险,但每次战斗都能作到知己知彼,善于制造战机,当敌强我弱时,他经常用“坚壁挫锐”的战法拖垮敌人,战斗中身先士卒,亲自率领骑兵突击敌阵,胜利后勇追穷寇,不给敌人喘息之机,因此获得了每次战役的胜利。

  李世民用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大唐帝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愧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他的赫赫武功永垂青史!

  到大多数人根本意识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某位退役奥运冠军曾经这样解说比赛(因为与本问题无关就不点名了):一个动作很难,你做得也很难,这不叫高手;一个动作明明很难,你做出来却让人感觉很简单,这才叫高手。

  这句话放到李世民身上,就是:

  李世民每次都一战而定的表现,把太多的高光都集中到了他精骑冲阵的那一刻,以至于很少有人会去认真了解他指挥战役的全过程。

  (这种认知发展到极端,就是大V砖家纷纷抛出“李世民只是能打,布局谋略后勤等这些都是坐镇后方的某人替他安排好”的洗脑包神论,然后竟然还有一大堆人信——算是一种“天才总是寂寞”的悲哀?)

  李世民真正最恐怖的地方,是他【创造战机】的能力:每一次都能让敌人在自己所决定的时间和地点来与自己决战,然后一击制胜——这便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奥义。

  道理说多了都像废话,还是多看实际战例吧!

  (注:以下战例会写得比较随性,因为军事指挥思路实在无法总结得过于清晰,不过总体上还是战役逐个分析,并且基本是倒叙):

  首先是洛阳虎牢之战。

  1.

  大多数人想象中的洛阳虎牢之战是这样的:

  实际上的洛阳之战(注:未包含虎牢之战)是这样的:

  注:开战时,图中红色据点为唐朝所有,黑色为王世充所有。画圈据点表示望风归降的州县。

  世民遣行军总管史万宝自宜阳南据龙门,将军刘德威自太行东围河内,上谷公王君廓自洛口断其饷道,怀州总管黄君汉自河阴攻回洛城;大军屯于北邙,连营以逼之。——《资治通鉴?唐纪四》

  所以说,军事复盘一定要画图,就如上↑ 这种惜墨如金的史载,不画图根本无法想象实际战场是何等地山河壮阔。

  将地图总结成文字是这样的(方便起见,已在图中标出各路将领的起始位置,日期皆为农历):

  李世民在洛阳城下,用了八个月,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控制了伊洛盆地周边的全部要塞,截了三次粮运,占了两个粮仓(还顺便占了三个水库……)——这种“从整个防御体系入手,破其要塞,以点带面”的指挥思路,算不算得上是“教科书般的进攻作战典范”呢?

  布局伊始,李世民兵分五路,加上开辟豫东战场之后(第二阶段)分出去的李世勣,共计六路军队,有正面对决,有江湖游说,有伺机截杀,全部如臂使指无一失手——这种控局与统御能力,又是什么级别的呢?

  此处插一句:小时候看过一些讲战争谋略的书,对李世民的印象一直都是“截粮小能手”,从没想到“李世民靠坚壁不出就能把敌人耗走说明对手弱”“李世民敢于对峙是因为唐军后勤搞得好”这种论调竟然能在网上大行其道……至于李世民为什么要占领那么多水库,这个么因为历史没有给出答案就不妄猜了,就当是李世民想要保证用水安全吧,毕竟裴寂因为断水而全军覆没的先例刚过去不久。

  “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孙子兵法·军争》

  然而你以为这就完了?如果这样的话,那就不用画上面那张分阶段图了。

  2.

  说完了地利,我们来讲人和。

  尽管洛阳之战成果丰硕,但依旧不是一帆风顺:就在上图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粉色红色、没有紫色)之间,唐军内部发生了因为洛阳城久攻不下而产生的“班师之议”。

  秦王世民围洛阳宫城,城中守御甚严,大砲飞石重五十斤,掷二百步,八弓弩箭如车辐,镞如巨斧,射五百步。世民四面攻之,昼夜不息,旬馀不克。城中欲翻城者凡十三辈,皆不果发而死。唐将士皆疲弊思归,总管刘弘基等请班师。——《资治通鉴·唐纪四》

  上面这段记载比较简略,按照《册府元龟》引自唐实录的记载,具体劝班师的人还有:总管李安远、刘弘基、李寿(李神通)等人。

  现在我们再结合上面的复盘,来看看发生“退兵之议”后继续执行第三阶段任务的将领都有谁:

  看出什么没有?坚持东进的,几乎清一色的前瓦岗(薛收虽然是文官,但也出身前北齐文林馆);而主张退兵的,则都是关中出身的早年旧将。这并不是巧合。

  对于关陇旧人们来说,退回去从长计议,依然是关中的主人;然而对于关东瓦岗们来说,只有拿下了洛阳,回去才有分蛋糕的资格,否则永远寄人篱下。

  李世民敢于作出继续围困洛阳的决定,绝不仅仅只靠“洛阳未破,师必不还,敢言班师者斩”的决断;他靠的,是对自己“分兵豫东合围洛阳”这一战略布局的信心,和那些愿意协助他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人。

  现在经常有人说,唐朝打天下靠的都是关陇集团,并且因为出身贵族自然容易团结下属——唐朝建立时距离南北朝结束不过30年,就冲统一进程中这“东边要打西边要撤”的架势,统帅换成他人别说分进合击各取所长了,不内讧就谢天谢地了。

  另外,说到山头之争,其实唐军此次东征出发后不久就爆发过一起内部冲突,即屈突通、殷开山两位老将因为“刘武周降将皆叛”而私绑尉迟敬德一事——可李世民是怎么做的呢?他以理说服了屈突通殷开山,又以义收服了尉迟敬德:

  刘武周降将寻相等多叛去。诸将疑尉迟敬德,囚之军中。行台左仆射屈突通、尚书殷开山言于世民曰:“敬德骁勇绝伦,今既囚之,心必怨望,留之恐为后患,不如遂杀之。”世民曰:“不然。敬德若叛,岂在寻相之后邪!”遽命释之,引入卧内,赐之金,曰:“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资治通鉴·唐纪四》

  要知道,殷开山和尉迟敬德不到一年之前还在美良川交过手,此时尉迟敬德投唐仅仅四个月,彼此之间难免依旧怀着怨气。然而李世民处理得如此自然而然,愣是把一个老资格vs新加盟势力之间的山头之争变成了一个义薄云天的故事,把身份来历各不相同的麾下将领变成了齐力断金的唐军。

  或许有人觉得,花这么大篇幅来讲李世民如何用人好像跟军事才能没关系嘛——军事家实现战略意图需要尽可能争取更多资源的支撑,而人才是最大的资源,得天下者无一不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而且在这一点上李世民的作风是一贯的,无论对战场降将、隐太子旧部还是内附的藩夷都是如此。现在总有文章声称李世民登基之后重用前东宫僚属是为了立牌坊,这就实在太狭隘了。

  ——若不是虎牢关下的那句“虽百万众若我何,贼见我而还上策也”,不是与尉迟敬德并排憩于古丘说的那句“天诱吾意,福善有征,何相报之速也”,不是东涉汜水卷旗入阵,不是驰援千金堡手擒敌将,恐怕谁都不会相信上面这些是一个22岁之人的手笔吧?

  插播一篇番外:

  如果有人对李世民这种“先围后歼”的手笔不够了解(甚至有所质疑)的话,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唐灭东突厥之战。

  诏并州都督李世勣出通漠道,李靖出定襄道,左武卫大将军柴绍出金河道,灵州大都督任城王(李)道宗出大同道,幽州都督卫孝节出恒安道,营州都督薛万淑出畅武道,凡六总管,师十余万,皆授靖节度以讨之。——《书·突厥上》(注:《旧唐书》畅武道行军总管作“薛万彻”应为笔误,此处以《书》为准,后文有分析。)

  提到唐灭突厥之战,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李靖三千骁骑进击定襄,二百轻兵直逼牙帐,“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实际上,在李靖发动奇袭之前,唐朝方面六路大军早已沿着整个北方防线布好了“扇面形”火力网,就等着颉利来扑了。

  (声明一下:我无意否认李靖杰出战术素养和指挥水准对“唐突大战”全面获胜的巨大贡献,但必须强调军事分析不能只看决战那一下子。)

  然而你以为这就完了?

  从渭水之盟到生擒颉利,三年半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是这样的——

  贞观四年正月9日(乙亥),李靖大破突厥,获隋皇后萧氏及炀帝之孙正道,送至京师;二月8日(甲辰),又破突厥于阴山,颉利可汗轻骑远遁。三月15日(庚辰),李道宗所部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生擒颉利可汗,献于京师。[37]

  (原始资料见下方注释,累死我了……)

  如果说,李靖“敢与游牧民族拼骑兵机动性”体现了指挥官的战术自信,那么,李世民的这套操作,简直就是开发者对普通玩家的碾压。

  什么“渭水之盟时可以利用长安守军和豳州李靖把敌人就地包饺子”,这种破坏地区和平稳定、打乱我战略发展节奏还要在我家门口内线作战搞破坏的脚本赶紧给我跳过去,我水还没烧开呢!

  “我所以不战者,即位日浅,为国之道,安静为务。一与虏战,必有死伤;又匈虏一败,或当惧而修德,结怨于我,为患不细。我今卷甲韬戈,陷以玉帛,顽虏骄恣,必自此始,破亡之渐,其在兹乎!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也!”——李世民

  或云,突厥是因为雪灾自爆的——没错,但是,“抓住一个机会就能A上去要你命”这种级别的组织与响应能力又是什么水平呢?

  要知道,贞观前三年,唐朝方面也面临着“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的困难,然而李世民依旧证明了他还是那个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天策上将。

  又云,李世民的对外武功都是因为得位不正想要证明自己——还能说什么呢?这充分证明李世民已经达到让人觉得“他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完全不需要去考虑“有没有能力做”的程度了……

  就说上面出现了好几次的那个突利可汗,是在什么时候布下的棋子呢?答案竟然是武德七年突厥自关中南下、秦王李世民 “谏阻迁都”的那一次:

  是时,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连营南上,秦王世民引兵拒之。会关中久雨,粮运阻绝,士卒疲于征役,器械顿弊,朝廷及军中咸以为忧。

  突利可汗(阿史那什钵苾)是始毕可汗的嫡子,由于始毕可汗去世时什钵苾年纪太小不能服众,才先后推举了处罗和颉利两位可汗[38]。李世民利用颉利对突利的猜忌,施以反间,使得突厥大军无心恋战而去,还顺便认了个香火兄弟。

  所以说“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是不会错的,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呢!

  (另注:小秦王在西突厥也拜了个把兄弟[39],可惜贞观初西突厥内乱自顾不暇,没用上。)

  于是问题又来了:

  就上面提到的贞观前三年的准备工作,有多少分化、招降、刺探敌情的成果是依靠边区将领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而取得的呢?

  唐文宗时,李靖的后人向朝廷上交了当年李世民写给李靖的手诏,其中有这样一句:

  “兵事节度皆付公,吾不从中治也。“——《书·李靖传》

  这份胸襟与气魄,非真知兵者不能为也。

  回到唐朝的统一战争,我们来看柏壁之战。

  虽然前文说洛阳之战是“教科书般的典范”,但我始终认为,李世民将他的“控局”水平发挥得最出彩的一战,是此前的柏壁之战。

  如果说洛阳之战控制要塞、以点带面的手笔体现了李世民的格局感,那么柏壁之战则集中体现了他身为军事家的另一项必备技能——节奏感。

  (友情提醒:其他战役都是一张图,但柏壁之战由于涉及到节奏变化,至少要3~4张图才能说明白,我会尽量简洁,长篇恐惧症可以挑关键字阅读。)

  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洛阳之战一开始就是李世民在布局(武德元年平定薛仁果后,李世民就受封“陕东道行台,东讨诸府兵并受节度”[40]);但是,柏壁之战由于武德二年的前期指挥失误,到李世民接手时,局面是这样的:

  至此,唐朝在山西的原势力范围除了浩州(汾阳市)、绛州(新绛县)仍在依山固守外,其余尽皆落入刘武周之手。

  面对此情,李渊下诏:“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

  然后,李世民主动请缨,“愿假精兵三万“,收复唐朝的龙兴之地。

  十月20日(乙卯),李渊亲至长春宫为李世民送行[49]。

  十一月14日(己卯),李世民自龙门踏坚冰渡过黄河,屯于柏壁(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万安镇柏壁村),“柏壁之战”正式打响。[50]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有部分人看到史书记载“上悉发关中兵以益世民所统”,就认为李世民此战是精锐尽出,以多打少——这个么,危机时刻说“能拿的都拿出来了”体现的是一种窘迫而不是炫富,这是基本的汉语阅读理解范畴。先前唐朝已经损失掉了四批援军,统统不是全军覆没就是主帅被俘,其中后两批还是从河南调过去的,可想而知此时长安还能掏出多少家底。举个眼下最熟悉的例子:这就好比疫情爆发初期一线医护人员请求增援3万个N95口罩,当地卫生部门想尽办法“把能找到的都送过去了”,到头来也是各种规格七拼八凑能勉强够数就算不错。)

  那么李世民是怎样扭转局势的呢?说复杂也不复杂,其实就是两步——

  先来说1:

  我们来好好总结一下:唐军为什么会在山西节节败退?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被动。

  此前唐朝对付刘武周,采取的是一种完全“被动防守”的策略,刘武周打到哪就把援军怼到哪,企图“用战术上的努力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实则永远落后对手好几拍,不知不觉就陷入了对手的节奏,让对手越打越顺,“节节败退”也就变得不可避免。

  而李世民接手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看到没有?李世民出手,都是事先预判,抢在敌人前面,用了两次伏击,就改变了“被敌人牵着鼻子走”的局面,成功地把战场节奏找了回来。你可以说他是天才,每次都能预判得这么准;也可以说他是勤奋,毕竟这些预判都是靠亲自侦查屡次遇险才换来的

  然后次年正月14日(戊寅),秦武通顺势南下收复了蒲坂[55]。

  如图所示(图片来源见水印,感谢

  @地图帝

  ):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有多?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有多?

  此图也可看出宋金刚最盛时期推进到了哪里,李渊想要“放弃河东谨守关西”是真心还是激将法。

  李世民来到山西,只用了一个半月,就夺回了运城盆地(古称河东地区)的控制权,牢牢地卡住了这一关中政权传统屏障,此后宋金刚再没能南下一步。

  什么叫控局,这就叫控局。

  2. 此时,有意思的一幕又出现了:

  美良川、安邑两次取胜后,唐军士气空前高涨,出现了“诸将咸请与战”的局面。然而这一次,李世民却驳回了诸将的请求,认为时机未到,不宜速战。

  ——当唐朝上下无计可施认为应该退守关中的时候,李世民主动站出来说要收复失地;当唐军将领都认为可以发动反攻的时候,李世民却认为相持还需要继续。

  事实证明,军事家的价值总是在这些“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情况下体现出来的。

  我们来看李世民本人是如何讲的吧:

  金刚悬军深入,精兵猛将,咸聚于是;武周据太原,倚金刚为擀蔽。金刚军无蓄积,以虏掠为资,利在速战。我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分兵汾隰冲其心腹,彼粮尽计穷,自当遁走。当待此机,未宜速战。——《资治通鉴·唐纪四》

  军事家发言从来都是言简意赅,疏而不漏,如果按照“对路人讲解“的标准,这段话掰开来是这样的:

  短短一段话,现状分析,优劣对比,针对策略,预期目标全都涵盖了——所以为什么说李世民是“控局”的高手,他每一次行动都是建立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之上,为全局服务,透着一股与他实际年龄极不相符的成熟(说李世民“”也就是体现在这里吧)。如果有人只看到“彼粮尽计穷,自当遁走”就认定“李世民只会把敌人耗走”,那就实在是太遗憾了。

  现在我们来看看怎么个“分兵汾隰,冲其心腹”法:

  上文提到(虽然文字不起眼肯定全忘了,但还是可以拉上去看看图),当初刘武周宋金刚顺着汾水河谷哗啦啦地一路南下的时候,是不是还有两座山城没啃下来的?是在哪里呢?

  汾河中上游、背靠吕梁山的浩州(隋称西河郡,后改为汾州);以及,吕梁山南麓、现在唐军所驻扎的绛州。

  如图所示:

  (李世民:谁说我控制节奏就不开全图了?…… )

  对于这一步军事行动,史书上的记载非常简单:

  於是遣刘弘基、张纶进逼西河,而晋浍城堡并来归附,贼转输路绝。——《册府元龟·帝王部·谋略》

  这一行动的结果,是刘弘基碰到了“贼锋甚劲,弘基坚壁不能进”的境况——由此可见打仗不是写爽文,不是所有的部署都能顺利执行;但要说刘弘基就此失败了那也不至于,他的任务更多是牵制敌军、与浩州形成犄角之势(并且保留了有生力量,后来在追击阶段有力接应了李世民,好的军事部署都应保留一定的灵活性,不好意思又啰嗦了……)——因为张纶最终成功抵达了浩州,与浩州守将李仲文(就是半年前增援太原被俘又逃出来那位)、刺史刘瞻兵合一处。

  就这样,整个一月、二月,柏壁唐军都没有大的战斗(注:期间刘武周试图分兵攻打潞州,被此前李渊调来的屯卫将军王行敏打退,特此说明);到了三月,战局终于出现了唐军期待中的变化:

  刘武周宋金刚的“绝食之路”就讲到这里。***接下来一段长篇大论,不感兴趣者可以直接跳过去找下一张图,保证不影响完整性!但我依旧希望有人能不吝时间看下去,因为历史的实感是靠细节体现出来的,只有读懂了细节才能准确认知一个历史人物到底在哪里。***

  ------------------------------------

  李世民之所以在柏壁一屯就是五个月,当然肯定不是坐等敌人自己走掉,从军事角度来讲,山西地理整体呈“北高南低”的态势,当初宋金刚一路南侵,是顺势俯冲外加借助裴寂的重大失误;而现在唐军想要推回去,是在敌人全副武装的状态下逆势仰攻——如果真要逆着两山之间的汾水河谷一个钉子一个钉子地敲,那就真的先把自己敲死了。

  况且,说到屯驻,在李世民刚刚接手山西战局(我说过了行文会很跳跃)渡河屯柏壁的那个时候,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三年十二月,帝趋龙门关,履冰而渡进,屯柏壁。於时大乱之后,未有仓储,自河以东,人情骚扰,各入城壁,莫有固志,军资粮食,征税无所。帝乃出教,示其祸福,令之所及,争来归款,自近至远,投附日多。然后渐收其粮,以济军事,诸将咸悦。——《册府元龟·帝王部·功业》(并《资治通鉴·唐纪四》)

  这段原文比较通俗就不翻译了,要不是李世民自带“政工动员挂”(另一高赞回答提到),还没等耗走敌人呢自己就得先走了……

  但是讲这段的重点,不是为了追究唐朝“后勤人员”的责任,而是想说明,前线与后方是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如果前线一直失败,人心动摇,基层组织逐级崩坏,就会影响政权的稳定。那些认为“无论前线怎么失败只要后方稳定都能赢回来“的,都是对战争毫无概念的人。(话说打完这段我自己都在苦笑,什么时候连这个都需要解释了……)

  并且请注意:上文引述的讲到宋金刚撤走的史书原文,是“而晋浍城堡并来归附,贼转输路绝”。从这儿看,李世民屯驻柏壁期间绝不仅仅是”就地收粮“这么简单,而是要通过征粮这个动作,重建唐朝在河东地区因战败而几近崩溃的行政体系,尤其是争取”坞堡豪强”这些有粮有人有据点的当地势力,一块来挤压宋金刚的生存空间——从这个角度讲,李世民 “善于对峙”甚至超越了纯军事范畴,是一种军政一体的手段,本质是利用前线驻军的时机重新掌握基层乡村社会,实现对所占领地区的秩序重建。这是李世民操盘布局游刃有余的体现,也是他日后成为一代政治家的缩影。政治能力是走基层锻炼出来的,那些认为“李世民只会打打杀杀、不如端坐后方的皇帝太子懂治国,全靠当上皇帝之后谏臣规劝恶补”的论调,我只能说一句,此自古文人空谈之语耳。

  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注:我没有引用那句人尽皆知的“自古能军…………者”,但是一定要引用这句)

  至于李世民就地征粮为何如此有成效我们也不必太过惊讶,按照现存记载,秦王麾下至少有这些人是非常熟悉当地事务的:比如内营总管李安远,隋末曾为正平县令数年,太原起兵时“举全邑而会兵机”成为李世民右都督府统军,而正平县正是柏壁所在绛州(隋称绛郡)的州治[60];再如前文提到过的薛收,与侄薛元敬皆为秦府幕僚,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河东坞堡豪强薛氏族人[61];还有长孙操,唐朝建立后即检校虞州刺史,“从秦王征讨,常侍旁与闻密谋”[62],而虞州正是运城盆地最大的粮仓(也是之前被裴寂骚扰最严重的一个),可见李世民对长孙操的器重确有缘故。

  然后,说到了用人是吧(我知道这几个字等于长篇预警),在接下来“分兵汾隰,冲其心腹”的行动中,李世民为什么选中了刘弘基、张纶二人呢?还是要看一下这二人的履历:

  刘弘基是李唐晋阳起兵时的六大统军之一,曾与李世民“出则连骑,入同卧起”,当初义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的时候,就是刘弘基与左统军王长谐率领六千步骑“自梁山(壶口)先渡,营于河西以待大军”;

  而张纶呢,当初李家父子率领主力沿着大道(汾水河谷)南下的同时,张纶在吕梁山中自离石道徇下了龙泉(隰县)、文城(吉县)等郡,为唐军西进扫清了可能存在的隐患,从地图上看,柏壁之战时张纶北上援助浩州、收复离石恰好是把这条路反着走了一遍(这里要说一句:李世民真的很善于学习,可惜李渊自己却只顾着硬怼宋金刚,把这条路给忘了)。

  然后——请迅速回顾上文——我们再来看看:在柏壁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李安远刘弘基,换到洛阳之战是什么表现呢?

  劝班师。

  ……

  相反,在洛阳之战时率领百骑东出轘辕关、几乎凭一己之力说降了荥汴一带、截断了王世充东道粮运的李世勣,在柏壁之战中又是什么表现呢?

  全程透明……只是在最后已经消灭了宋金刚主力、攻打介休城的时候才与秦叔宝程咬金一起当了一把坚兵。

  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是他们突然“人设变异”了么?当然不是,因为这才是真实的古代战争。前文说,再好的战略和战术构想,也需要合适的人去完成它,李安远刘弘基不是豫东瓦岗扛把子,李世勣也没有去过山西,到了不熟悉的战场,自然发挥不出最大的价值。农耕时代人与土地是不可分割的,对乡土势力的利用尤为重要,但个人感觉许多战争史研究(至少是隋唐这一块)都没有充分考虑地方势力的作用,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那么问题来了:能够统帅他们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李世民,又是什么水平呢?

  ------------------------------------

  柏壁的尾声(敲黑板主线回来了!!!)

  柏壁之战,实际上是“柏壁无战事”,大大小小的战斗没有一场发生在柏壁,只是因为李世民一直驻扎在这里而已。

  但是,如果仅仅是以上这些,还不能叫“会控制节奏”,只能叫“用兵比较谨慎”。

  真正的柏壁之战,在宋金刚撤退之后,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李世民开启了他一生中,最硬核的反击。

  这场风卷残云气贯山河的追击,让前文所有的剖析复盘都变成了废话,后人提起柏壁之战,只记住了“秦王不食者二日,不解甲三日矣”

  ——整个柏壁之战,李世民与宋金刚相持了五个月,最后的反攻却只用了十五天(考虑到古代奏报“追得越远延迟越多”的特点,实际上只用了10天左右)。如此大开大合的手笔,用“动若处子,脱若动兔”来形容亦不能及,若不是真的打了出来,恐怕连写书人都没有这样的想象力吧?

  因此说,柏壁之战是将李世民“控局”能力体现得最彻底的一战——难知如阴,动若雷霆,谋定时的沉稳缜密,后动时的果敢决绝,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作风,在李世民的身上竟能如此浑然一体,仿佛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的。

  这一战后,唐军中诞生了一首歌,叫做《秦王破阵乐》;

  李世民的身边,也从此多了一位传奇大将,叫做尉迟敬德。

  这一年李世民二十一岁。

  我感觉李世民的军事能力就像韩信和项羽的结合体,他不仅仅指挥千军万马谋略高超,自己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弓马娴熟,箭术冠绝天下(“秦王拉弓,敬德持矛,天下何人可挡”)。

  李世民出身于关陇贵族世家,是军事贵族集团,其祖母独孤氏是鲜卑族。从小聪明果断,不拘小节,学习儒家文化,练习武术,擅长骑射。隋末唐初风云之际,统一全国战争中消灭群雄,军事才能得到了极大发挥。

  武德元年在浅水原攻灭薛仁杲之战中,唐军代指挥(李世民得病暂时无法指挥)不听其言,造成首战便惨败,而后亲自指挥再战浅水原。李世民巧妙地利用步兵和骑兵两个兵种在攻守上的不同优势,在长期的正面坚壁挫锐,吃准敌军补给困难的弱点,坚守疲敌;在时机成熟后,不莽撞出击,而是灵活分兵,人为创造出出敌阵后的战机;战局陷入僵持时,李世民更是亲自冲杀、鼓舞士气。在追击阶段,果断率少量精锐骑兵猛追猛打,使敌军队伍星散溃败。一战定拢右,解除长安西边隐患。

  武德三年和四年更精彩的虎牢关之战更是为他军事才能添上浓重一笔。武德三年李世民领兵八万征讨洛阳王世充,兵力对等的情况下王世充不敌唐军,被围困洛阳大本营(城坚难以强攻),求援河北枭雄窦建德。本着唇亡齿寒的道理,窦建德发兵十万救援。李世民力排众议,坚持分兵对峙窦部,抢先占领军事要塞著名关隘虎牢关。两军对阵虎牢日久,窦军不能前进,驻扎了1个多月,数次作战不利,士气低落,将卒思乡。李世民得知,引诱其出战。窦军果然全部出动,李世民亲率精锐骑兵玄甲军3500人,直冲人窦军。窦建德正和群臣议事,唐军突至,前后夹击,阵势大乱。唐军追击30里,俘获5万多人,窦建德受伤被俘。李世民回师洛阳,王世充看大势已去就投降了。此战中,他多次率领小股部队侦查战斗,射杀多人,使十数倍敌人不敢近身。此一战,天下形式完全扭转为唐有利的一面。

  其他的打败宋金刚刘武周刘黑闼等割据势力。李世民打仗特点敌强任凭敌军挑战,就是不出战,等其师老、兵疲、粮尽,亲率军队出击,穷追猛打。

  他是谋略型和勇武型的军事天才,项羽和韩信都只占其一。更为难得的是他的卓越的政治才能,杰出的治国安邦之策,使中国史上出现少有的大盛世。

相关文章Related Articles

  • 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的快

    2023-11-05

    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转的快慢,与电流的大小,磁场的强弱,线圈的匝数有关。其中,一个因素增大,则转的就快。转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和磁场的方向有...

  • igncoil是什么保险丝?点火线

    2023-11-05

    分析如下:\n汽车保险盒内IGN的含义是发动机系统保险。\n其它汽车保险名称的英文缩写\n1、总保险ALT(120A)\n2、蓄电池保险BATT(55A)\n3、灯保险LAMP(40...

  • DD电机的原理是什么?dd马达

    2023-11-05

    DD是direct driver的简称,后面加上电机就是称为DD直驱电机也叫直接驱动马达。由于其输出力矩大,因此有些公司将该产品直接称为力矩伺服。与传统的电机...

  • 7。5千瓦电机绝缘电阻?7。

    2023-11-05

    Y系列7.5千瓦电机的定子电阻为1.61欧/相。 Y系列电机的参数数据都是固定的,功率7.5千瓦的电机电流15A,转速为每分钟2900转,效率为86.2%,堵转电流为7A,...